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治平(第2页)
这也是当年订立宗藩法度时,所专门留下的灰色口子;虽然历经历代的争议和修改补充,但是作为对任何妄图悖逆大唐的,阴谋者和潜在野心家的威慑;始终没被彻底的封死。因此也变相刺激了助战的积极性。
直到数天后大多数参战的藩属士兵,都露出了疲态和颓软之后;然后,才突然换上了养精蓄锐、整好以暇的濛池王军。顿时就打了守军一个措手不及,就连当代卢林伯的嗣子甄莲夏,都亲自带领卫队前来支援。
才堪堪挡住了濛池王军的攻势,令其在城头上没法更进一步。但这时,在其他三面城墙虚张声势,佯攻和牵制的人马当中,却悄无声息换上了新的生力军。大宛都督府境内多是一马平川的草原和戈壁荒滩地形。
因此,自古以来都是上好的养马地,以盛产健马、良马乃至是,汗血马这样的名马著称。因此,境内召集的军队,也因地制宜的以轻骑,或是骑乘的步卒居多。从战术技艺和军事专长来说,肯定不是在攻城上。
但同样在大宛都督府境内,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坚固大城;或者说,在唐人征服者到来之前,这里虽存在过一些城邑和聚落;但多是游牧色彩十足的大木栏和土围子;长期作为畜群度夏的季节性营地和临时王庭。
直到唐人再度征服了这片土地后,才沿着河流和水源地,建造起堡垒和聚居点,开垦田地和建造码头、货栈;以此从点到线的分割、隔断了,传统游牧区的迁徙路线,也将其腾换、驯化成如今诸多顺服的藩部。
就如中土的北塞草原一般故事。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城池,本身因为远离获取石料、大木的山地和河谷;在就地取材上可谓是各逞手段。简陋一些的就是就地挖出壕沟,然后再筛土、夯土筑成墙围。
在干旱少雨的草原到戈壁荒滩,这种土墙围可以是用很久;而且还可以根据历代的不断积累,继续将其加厚、加高到一定程度;若有一些余力,还可以使用预制成型、暴晒泓干的大土砖,并作出种种花饰纹理。
这也是位于沙漠戈壁、草原绿洲之间,大多数城邑最常见的格局;只要一直有人居住并维护下去,甚至可以延续上千年直到现代。而扎木城则是大宛都督府境内的一个异数。因为它地处药杀水下游的河洲之上。
既有东西之间的古代商道贯通,又有南北向的水运之便。所以在建城之初,为给这安风水宝地和要冲奠基,就采用了东土大唐独有的沉柱法。就是花了大代价从上游的山中,砍伐放流下许多大木打入河洲地下。
然后又就地取材,挖掘了远近十数里河床的大小卵石;将其中筛选出来的小号卵石,制成专门的木架石笼;沉入被掏平的河滩,成为最外围的堤坝基础和雏形。而更大号的卵石,则是在人工修整之后砌成墙基。
然后,再夹以烧黑表面的木桩,如此里外两层三重;才算是初步墙体大功告成。也因为当初规划的范围大,导致了初代卢林伯的债筑高台,断断续续修到了第二代卢林伯才算勉强完工。由此别无余力再造一处。
领内的其他的支城、堡寨,还多见是立木、横排和筛土的混合结构。但扎木城建立之后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后来的葛罗禄突厥大叛乱,乌古斯突厥的多次流窜犯境,还有黑头突骑施的大逃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