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谭猫疲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宣达(第3页)

 

他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就是被外放到岭南去,担任广州府的京大南海分学学监,或是岭南西道/桂管路的总教喻;然后,期待下一期朝廷举士选人时,或有机会蒙恩返回京师。或是,代表朝廷宣旨域外?

 

当然了,作为对应品秩和位阶上的补偿,他可以得到(散授)朝请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的加衔;同时,将名籍列入翰林馆,只待出使/宣喻归来;就可以位列坐馆学士了。只是,这次出使的目的地有些遥远而已。

 

因此,但凡是有些门路或是渊源的学士、侍御、待诏们,都对此有些敬谢不敏或是视为畏途。毕竟,朝廷固然可以通过,遍布天下的大小罗网/飞电传讯;号令通达四夷九边、海内屏藩,但有些东西却不可取代。

 

比如,对于人事上的升降迁转,功过赏罚;乃至重大的国策颁布、机要承达;还是需要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臣,进行相对严密的颁授流程和身份验证,才能最终变成合法结果。然而这些使臣的任务,也是有近有远。

 

其中近者不过数百里、上千里,依靠中原腹地中横交错的马拉轨道,或是东南河道水网发达的水轮车船,几乎朝夕可至、旦夕既还;但其中距离远的,以如今天下之大,去国何止万里;动辄就是数月、逾年之期。

 

不要说是朝廷专门宣旨的使臣,就是前往赴任的官员、吏属;也不乏走到半路就病死亡故,或是发生意外而未能成行的。更何况,这次前往岭西河中之地,几乎要抵达大唐藩篱的最西端,唯有跨海远渡新洲可比。

 

但温宪还是选择了后者。为此,他历经了上万里的行程,吃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头和艰险;若不是随行的那些扈从和防阖,还算是足够得力和衷心对他不离不弃;几次三番差点就死在了,渺无人烟的艰险之处。

 

尽管如此,他同行的随员和文吏,还是出现了十多人的折损;还有人受不了旅途的艰险与辛苦,半路籍故称病留在地方;甚至是偷偷的不告而别……但进入了安西、北庭之后,他也听到越来越多那位的传说和轶事。

 

就像是他明明远在数千里之外,却仿若无所不在的时刻存在于,士民百姓口口相传的各种传奇事迹当中。而作为专程前来宣旨的朝廷使者,温宪也在这里很容易得到,源自沿途地方官府、豪姓大族的协力和赞助。

 

却是与河西、陇右等的内陆地方,充斥着公事公办或是表面功夫十足;截然不同的异常热忱和实质好处。甚至,还有人会自带弓马物资随行,只为了顺道前往投奔;又有商人捐献车马财物,换取一个尾随的资格。

 

因此,当温宪代表的使臣队伍,自安西都护府的理所再度出发时;甚至还有一只成建制的军队,和大批的钱帛物资组成车队同行。如此兴师动众的大举趋行之下,自然也让最后一段行程的潜在风险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