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太子仁德

随着三法司开始介入此案后,案情逐步明了起来。

 

很快,这个件事也渐渐被外界所知晓,当知道居然有人暗中谋划叛乱,甚至打算帮着已经退位的朱由检复辟夺位时,大部分臣民们都无法想象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

 

之前的大明如何,现在的大明又是什么情况,大家的眼睛不瞎,尤其是普通百姓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大明好不容易出了个中兴之主,可却有人要谋反,让大明回到之前的时代,再想崇祯皇帝在位时大明的糟糕局面和地方的民不聊生,谁愿意好日子不过,再去过这样的日子呢?

 

一时间群情激奋,痛骂叛乱者数不胜数。当然也有不少人为此案开脱,尤其是为牵连其中的故交好友说话的,无非是说些老生常谈的言论,可在大局之下这些言论却起不到什么效果,甚至被许多百姓所痛恨。

 

案情很是明了,再加上锦衣卫出手极快,几乎把牵连此案的人一网打尽。何况这些人能做出这样的事,除了极少部分因为自我洗脑已入魔障者外,大部分人并没多少风骨,没怎么拷打就一五一十承认了自己所为,痛哭流涕悔过,以期望能保全性命,放过其家人。

 

但这怎么可能呢?如此谋逆大罪历朝历代都不可能轻易放过,为首的几十人铁定就是死罪,这些人中有朝廷的官员,有士绅大族,甚至还有勋贵在其中。无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既然做了这样的事,他们的结果是注定的。

 

就算三法司有意控制案情走向,尽量少牵连人,可对于这些首恶的看法却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敢说轻判的话,一旦提出这个建议那么不等于把自己和这些谋逆者画上等号了么?人都有自保心态,证据确凿之下,这些人断然没了生路。

 

但在其他牵扯此案的人群中,不仅是三法司,包括内阁方面提出是否可以轻判,毕竟许多人并不知道真相,仅仅只是被利用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参与了此案,虽有罪,但罪不至死,希望皇帝能开恩留其性命。

 

这样的情况早就在朱慎锥的预料之中了,朱慎锥一开始坚决不同意,认为既然作为谋逆大案的同犯,不管是否直接参与或者不知真相,既然做了就要承担做的后果。

 

别说这些人了,就连参与闹事的太学生和学子,朱慎锥也打算狠狠杀一批,毕竟以大明律来定案,要杀这些人在法理上是没问题的,当年朱元璋几次大案中杀了那么多人,难不成这些被砍了脑袋的人都是罪人?实际上大部分只是受到了牵连罢了,可杀就杀了,又能如何?

 

不光是朱慎锥有这样强硬的态度,就连朝廷中不少官员也表示必须杀一儆百,这些人中有朱慎锥的班底,也有后期投靠朱慎锥的臣子,另外还有一些意图借这个案子在皇帝面前表忠心,意图借这个机会飞黄腾达的投机分子,这些人态度坚决,鼓动皇帝严厉处置所有犯人,并说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后患,震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