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新兴阶级(第3页)

 

在这个基础上,士绅大族和商人们又同当时读书人勾结了起来,而这些读书人就是东林党的前身。一个有钱,一个有笔杆子,两者一拍即合就成为了联盟,双方各得所需。

 

长久下去,一个特殊的阶级团体就在江南开始逐渐产生,而这个阶级团体后来也造就了大明的政治格局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大明的走向。表面上之后的大明文官阶级力量庞大,尤其是东林党的影响力在朝堂根深蒂固,再加上浙党、楚党、齐党等各党派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使得大明陷入了党争,最终造成了历史上大明的灭亡。

 

但在这个方面深入追溯,真正产生这样变化的正是这个阶级团体的出现,换句话来说就是后世书本上所写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当一个群体在拥有庞大的财富和雄厚资本情况下,那么他们必然会追求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从而确保自己的安全,同时也利用政治上的影响来加深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诉求和权利争夺。

 

这是历史必然的结果,在西方历史上同样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甚至可以说西方尤其是欧罗巴各国这种情况相比大明更为严重,而且这个阶级的产生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政体,从而导致国家命脉不被王国所掌控,反而掌控在这些阶级手中。

 

当年英国的《大宪章》出现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而王夫之出使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也是如此,所谓的议会实际上就是被资本主义阶级所掌控,而在意大利尤其是威尼斯银行家们的权力更超越了许多贵族,成为了真正控制国家的主宰。

 

这种类似的情况可以说整个欧罗巴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而大明在出现了相同的阶级之后必然会爆发出诸多的矛盾。更重要的一点,大明和欧罗巴诸国有着本质不同,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一直都是大一统的国家,君权天授,皇帝是天子,中央集权在千年来已达到了顶峰,而这个阶级的出现就成为了挑战固有阶级甚至皇权的新生力量,从而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是自万历后期到崇祯年间大明政治陷入党争的真正原因。

 

不管是东林党、浙党、楚党甚至齐党等等,他们真正代表的不是自己本身,而代表着背后的阶级群体利益。之前京师爆发的谋逆案,从根本来说也是这些人对皇权的反扑,意图用这种手段压制皇权,更替皇帝,抢夺政治话语权。

 

虽然在朱慎锥的连番手段中,这些年东林党甚至其他各党被强力打压,尤其是东林党在打压中更是损失惨重,早就没了最初的强大实力。而谋逆案一出,借此机会再一次进行了清洗,使得暂时把这个群体直接强压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