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交易娃娃面
第127章 到底想干什么
节后复工第一天,人们还未从春节的欢乐与困累中走出来,卫生部官网一大早便发布了一则公告。
《关于帝都信息素医疗中心信息素失控事件的通报》。
公告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客观陈述了事件经过。
包括二十余名患者半夜出现信息素失控症状、通过邵氏医院研制的新型药剂救治等关键事实。
还含糊指出,这些患者均在某年因某件事而患上信息素缺乏症。
却对事件的责任归属只字未提。
卫生部的通报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平静的节后水面掀起巨浪。
各大媒体的关注点迅速分化,舆论场呈现出诡异的割裂状态。
《帝国日报》头版标题赫然写着:
《信息素失控事件背后:谁在操控危险实验?》
文章通篇围绕“真凶猜测”展开,列举了近五年所有涉及信息素安全的争议事件。
从技术角度分析,信息素失控不可能是意外,却又巧妙地避开结论性的表述。
《科技前沿》则把焦点放在邵氏医院的新型药剂上。
标题充满惊叹:《爆!邵氏医院突破性疗法或改写医疗史》。
报道从专业方面分析了可能存在的药剂原理,使这种新型药剂显得更神秘。
同时也为广大信息素患者带来福音。
【财经网快讯】则时实报道,邵氏集团股价早盘暴涨8%,分析师称新型药剂或成行业颠覆者。
据悉该药剂可中和90%的信息素紊乱症状。
最耐人寻味的是《公民周刊》的报道。
文章在提及患者病史时,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
“这些患者均出现与十五年前某次大规模信息素事件相似的症状......”
尽管报道中没有点名,但“十五年前”这个时间节点,配合“大规模信息素事件”的表述,立刻让读者联想到现任总统洪镇岳当年那场著名的“声波信息素丑闻”。
纵然官网在一个劲捂嘴,但在各大社交媒体,#十五年前#的话题悄然爬上热搜。
有网友贴出当年新闻报道的截图:
年轻时的洪镇岳站在实验室前,身旁正是如今已被封禁的声波信息素研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