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君臣(第3页)
“皇上莫非是要招降王和垚?”
侍读学士张英察言观色奏道。
他曾是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处的时间长了,对皇上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
“朕也想招降王和垚,但此贼做下如此恶行,犹如前明李自成,又岂会被招抚?此贼临阵倒戈,浙江糜烂,东南又陷入混乱,民不聊生,朕恨之入骨,心里难安啊!”
玄烨摇头:“八旗不堪重用,官员贪钱怕死,尸位素餐者比比皆是。如不能尽快击溃吴三桂,只怕大清的江山危矣。”
大清入关不过三十年,八旗子弟便已糜烂不堪,现在所能指望的,唯有绿营兵。
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
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
杨捷、吴兴祚奋于闽;
李之芳奋于浙;
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
要不是这些绿营汉将,大清的局势,已是岌岌可危了。
“皇上,浙江叛军不过数千人,不如派大军南下,剿灭叛军,平定浙江,伺机恢复东南。”
张英再次小心奏道。
“朕也想派大军南下,但如今湖广江西战事正酣,官军主力聚集荆湖。若是让江宁与镇江大军南下,一旦为叛军所乘,或是台湾郑氏率水师北上,岂不是因小失大?如今只能固守江宁镇江一线,寄望于福建与台湾内讧,东南内乱。待剿灭了吴三桂,再图平定东南。”
皇上的一番感叹,两位臣子唯唯诺诺。
“皇上,朝廷增派大军于镇江,便可备台湾郑氏北上,并震慑浙江叛军。臣倒想起一人,或可为朝廷建功。”
高士奇忽然说道。
“是谁?”
“回皇上,此人原是台湾郑成功麾下,通阵法,善水战,因与郑成功交恶,父弟为郑成功所杀,归降我大清,曾任福建水师提督。迁界令后,其人如今正蛰居京城。朝廷用人之际,可让其南下,先驻守京口,伺机攻打台湾,为皇上分忧。”
“你说的是施琅吧。”
玄烨明白了过来,他翻了翻桌上的奏折,找到一份,看了许久,这才放下奏折。
“就让施琅南下,任镇江水师总兵一职,李煦为镇江知府,二人一同南下,镇守镇江吧。”
内阁中书李煦,汉家正白旗,是故浙江布政使李士桢的长子,浙江叛军王和垚部攻破杭州满城,李士桢在布政司衙门自尽。而他的儿子李煦几次上奏,要建功立业,为亡父报仇。
镇江满城,为汉八旗驻守,只有两千旗兵,不但守城力量薄弱,便是水师也差强人意。也正因为如此,朝廷才向镇江增兵,调派三千水师。
一个与台湾郑氏不共戴天,一个与浙江叛军血海深仇,这二人前去镇江,正得其人,正应其事。
不过,满朝君臣对浙江的反叛,似乎远远不及对湖广吴三桂的重视。先剿灭了吴三桂这腹心之患,才是平定天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