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渣的逆袭浮沉的命运

第11章 南归

深秋的凄凄冷风中,一艘客船缓缓地近了南京仪凤门外码头,登岸的人群中,一主一仆,主年过花甲,仆五旬上下,二人都是布衣,唯一的区别,主人的衣料细密一些。

 当然,主人儒雅内敛、悲天悯人的气质,显而易见。

 仪凤门城门楼上,铁甲猛士持戈肃立,城头的火炮炮口幽幽,大明的旗帜高高飘扬。

 “南京!南京!”

 主人顾炎武看着“明”字大旗,布满沧桑的脸上,满满的感叹。

 自满清入关,南京变为“江宁”,已经三十余年,如今日月变天,南京,又成了南京。

 他曾六谒明孝陵,以寄故国之思,随后返回昆山,变卖家产,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此后二十年,他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数万里。

 康熙七年,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

 康熙十年,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他,邀他共修《明史》,被他拒绝。

 要不是听到南京被光复,他也不会南下吧。

 “先生,如今江南初定,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浙江义军多为草莽,先生海内闻名,此番前来南京,必能一展胸中抱负,还我汉室江山。”

 老仆一番话,让顾炎武苦笑。

 “你这老奴,我已年过花甲,千里迢迢南下,难道是为了那些个权利名号吗?”

 浙江义军如此凶猛,能破了南京城,必定是藏龙卧虎,又岂会缺他这样一个行将就木之人?

 他之所以此番前来,乃是因为风云激荡,汉家江山光复在望。

 而作为明末遗民,抗清义士,他顾炎武又岂会不来一趟江南,不来一趟南京城,不来拜谒一下这位如日中天的浙江义军首领王和垚。

 不,应该是朱和垚。

 从船上旅客们的言谈中,他已经得知了这“谣言”。

 巍峨高耸的南京西城墙下,仪凤门外,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富商巨贾、贩夫走卒、兵卒公人,热闹异常,南京城的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先生,还是先用些茶,解解渴吧。”

 老仆指着一处茶肆说道。

 顾炎武摇摇头:“不,我先剃了头再说。”

 主仆二人来到城门口,就在那里排队,不厌其烦,等了半柱香时间,二人剃光了头,顾炎武满意地抹去脑后的头发渣子,戴上了网巾。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看着城头的“明”字大旗,顾炎武由衷一句。

 “先生,这诗是你二十六前所作,如今又吟出来,是寄希望于南京城这位朱大人,勉励他继续前行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位朱大人年少英雄,志在天下,恐怕无需先生为其担忧了。”

 老仆笑道。

 “算是相互勉励吧。”

 顾炎武哈哈一笑。

 这位在江南做下如此惊天大事的年轻人,他很是期盼见到对方。

 也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嫌弃见他这个糟老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