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荡燕云洋洋哥哥

第二十八章 少林派(第2页)


 赵匡胤在少林寺中,不仅创作了著名的“太祖长拳三十六式”,而且对乱世中的生活哲理开始积淀,这对于他以后夺取皇位并守得住皇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匡胤身在古寺,却看得到暴君酷吏大小统治者在连番角逐,使得中原大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发誓有朝一日一定给天下百姓一个安定的乐土;


 赵匡胤在21岁那年,离开少林寺,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这也为他建立远大的目标开拓了视野;


 唐朝的皇帝们大多都喜欢佛教,而到了宋朝的官家们却大部分喜欢道教;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事件,即“三武一宗灭佛“,三武者,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者,即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当时,连年征战,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国民经济萧条,以至于“人烟断绝,荆榛蔽野“。


 社会的动荡导致很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门,寻求佛教的庇佑;因为佛教寺院名下的土地和百姓自南北朝以来朝廷规定都是不用交赋税和免征兵役徭役。


 这也直接导致了佛教迅速的膨胀发展,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直接导致了国家赋税的大幅度缩水;国家政权与宗教势力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


 周世宗柴荣初登基之时,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而朝廷却很难收到赋税和兵役徭役。


 因为大部分百姓都把名下的土地和户籍挂靠到了佛教寺院的名下;很多百姓私自把铜


 (本章未完,请翻页)


 钱融化了铸成铜佛像,这极大的影响了铜钱的流通,非常不利于国家经济的运行;


 佛教本应劝人向善、普度众生,然而唐末五代时期,佛门弟子却大多是仗着佛教的便利,借机敛财、盘剥百姓、逃税逃役之辈;真正参佛悟禅之人却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