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竞赛
实在不想抄诗了啊,本想着在科举时有必要再抄个一两首,平时是真不想抄,抄多了心里会有一种暗示自己很牛,不用再学习怎么作诗的感觉。
这不是自己的本事,还是要一步一步学上去才是自己的文采啊!
第二天,黔中府众人来到了学院。
带队的博士姓胡,已过知天命之年,在周易上有很深的造诣,故近些年黔中府学子在周易上都学的通透。
上午在大成殿,府学学子全部到场,终于见到了黔中府的十位学子,双方都还有些人互相认识,打了一番招呼。
孙博士上台讲了一番话,欢迎黔中府众人的到来,接下来也不多说,双方的博士为学子讲学。
黔中府的学子很珍惜这次交流,江南府两位博士上台时,每个人都是渴望的眼神,全神贯注。
去年江南府府学科举有十位学子上榜,黔中府却只有七位,前些年都是大概如此,江南府的博士,助教等的教学水平确实要高上一筹。
华朝十五府,文教水平江南府也只能排在中游,黔中府每年都是最后几名,基本上只能超过边疆的几府。
徐文俊搞不懂正常来说双方交流,江南府胜算很大,为何要派他上场,听李毅然解释后才知道是郑博士对他的照顾。
府学之间的交流活动一般一年会有两次,别的府来江南府一次,那么江南府也会去别的府一次。
通常选定了十个名额就不会更换,郑博士其实是将去其他府学习的机会给了他。
徐文俊知道后很是高兴,学习就是要集百家之长,博士代表着一府教育的最高水平,去别的府学习,听一听其他博士的讲学很有帮助。
那些进不了府学的学子,得到消息哪里有大儒会讲学,多远也会跑去听听,也就是这个道理。
胡博士对周易的理解确实很深,由浅入深,不愧是老牌博士,讲的通俗易懂,让人记忆深刻。
他上台讲学对江南府学员也是一个机会,徐文俊觉得自己对周易的某些理解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胡博士总结的学习周易的方法极为有用,徐文俊真是觉得这趟讲学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