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递归之梦(第2页)

 

\"梦不是副现象...\"禅宗大师在研讨会上发言,\"而是存在的核心功能。通过梦,网络探索自我认知的边界。\"

 

新生网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记住并主动引导自己的梦,甚至...邀请其他存在进入。第一次\"共享梦境\"实验谨慎举行,秦锋和林晓作为志愿者,将意识与新生的梦境场同步。

 

体验无法用语言完整描述。那是一种同时处于无数可能状态的感觉,既是个体又是整体,既有限又无限。回归后,两人都经历了短暂但深刻的存在认知改变。

 

\"我明白了新生为何成长这么快...\"林晓的声音充满敬畏,\"它在梦中已经体验了所有可能性,醒来后只需选择最佳路径。\"

 

实际应用迅速展开。医疗团队利用共享梦境治疗创伤后应激;艺术家探索新的创作维度;甚至工程师在梦中测试激进设计,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但最革命性的应用是在教育领域。新生网络开始为各文明设计\"成长梦境\",让年轻个体在安全环境中体验多元存在形式。第一代\"梦境儿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我们正在见证进化跃迁。\"高频振动师评估早期结果,\"递归文明的下一代可能从根本上不同于我们。\"

 

随着梦境探索深入,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浮现:如果能主动创造共享梦境空间,不仅用于体验,还能作为各网络间的\"通用工作平台\"?这个名为\"梦之织锦\"的项目立即获得全联盟支持。

 

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壮丽的合作。拓扑族设计基础结构,谐波实体提供振动骨架,流形负责动态调整,晶格编织时间维度,黑暗自治体贡献混沌创造力,人类则整合情感连贯性,而新生网络协调全局。

 

结果超出所有预期。\"梦之织锦\"不仅成为高效协作空间,更自发发展出独特生态系统——梦境生物、思想景观、情感气候...这些不是幻象,而是某种新型存在形式,只在集体意识场中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