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 集画卷之变(第3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上河图》上的变化越来越多,它不再是单纯展现汴京的歌舞升平,而是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整个北宋末年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达官贵人依旧在酒楼花天酒地,对城外的危机置若罔闻;也有普通百姓为了一口吃食、一处安身之所而苦苦挣扎。既有文人墨客还在吟诗作画,试图用笔墨留住这最后的繁华;也有工匠们日夜赶制兵器,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张择端知道,自己这样的改动,或许会让一些人不满,毕竟人们总是更愿意看到美好的事物,而不愿直面这残酷的现实。但他坚信,真正的历史就是有血有肉、有欢笑也有泪水的,这幅画如果要成为一部史记,就不能回避这些让人痛心却又真实存在的画面。
在不断完善画卷的过程中,张择端也遇到了不少阻碍。有人劝他,何必如此执着,画些让人开心的东西多好,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博得达官贵人的欢心;也有人质疑他,觉得他是在故意抹黑汴京的形象,给大宋抹黑。可张择端都不为所动,他依旧每日沉浸在画室中,对着那幅画卷精雕细琢,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精准到位,让后人能通过这幅画,真切地了解到北宋末年这段波澜壮阔又满是疮痍的历史。
日子在张择端的画笔挥动间悄然流逝,《清明上河图》也在一点点地蜕变着。它从最初的一幅描绘盛世的长卷,渐渐变成了一部饱含着时代悲歌、见证着历史变迁的宏伟史记。而张择端,也在这创作的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他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段历史的理解,愈发深刻,也愈发沉重。他知道,自己肩负着的使命,或许比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将士们更为特殊,他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宋末年留下一份永不磨灭的印记,哪怕这份印记是带着血与泪的,却也是最真实、最值得被铭记的。
当最后一笔落下,张择端看着眼前这幅已然大变样的《清明上河图》,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经倾尽全力,接下来,这幅画将会带着它所承载的历史,走向未知的未来,去见证更多的风雨,去告诉后人曾经发生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