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晴雯:又副册里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霁月”“彩云”描绘她美好却短暂的生命。“心比天高”写出她的高傲,身为丫鬟却不愿卑躬屈膝。她模样标致、心灵手巧,却因此招人嫉妒。王善保家的进谗言,导致她被逐出贾府,最终含冤而死。晴雯命运独特在其反抗精神,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她敢于抗争,虽如流星般陨落,却留下璀璨光芒。

 ·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是袭人的判词。“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体现她性格温顺、贤良。她一心想成为宝玉的妾室,尽心尽力伺候宝玉。然而最终宝玉出家,她嫁给蒋玉菡。袭人的命运独特在于,她努力迎合封建礼教,试图在贾府谋得一席之地,却未能如愿。她的结局反映出在封建制度下,即使温顺如她,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四、警幻仙姑的角色与意义

 1.形象与身份

 警幻仙姑的形象宛如从缥缈仙境中走来的梦幻仙子,令人心生遐想。她“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这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她的美貌、神韵与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幅灵动的仙子图跃然眼前。

 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身份尊崇,她是太虚幻境的主宰者。她掌管着人间众女子的命运簿册,知晓每个人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归宿。其职责重大,一方面通过让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册籍、聆听《红楼梦》仙曲,向宝玉乃至读者揭示众多女子的命运轨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小说的悲剧主旨;另一方面,她试图通过一系列安排来点化宝玉,希望他能从痴迷于尘世儿女情长中醒悟,明白人生的真谛与命运的无常,肩负起对家族和人生应有的责任,可惜宝玉虽有所触动,却未能真正彻悟。

 2.对宝玉的点化

 警幻仙姑对宝玉进行点化,有着深刻的缘由与目的。在《红楼梦》所构建的复杂世界里,宝玉身为核心人物,却深陷尘世的儿女情长与家族的繁华表象之中,浑然不知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真谛。警幻仙姑深知宝玉肩负着见证众多女子命运、领悟人生哲理的使命,然而他却在尘世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若不加以点化,恐将在迷茫中错失觉醒的时机。因此,仙姑决定出手,试图引导宝玉从懵懂走向清醒,从痴迷走向觉悟。

 为实现这一目标,警幻仙姑采用了多种巧妙的方式对宝玉进行点化。首先,她引领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册籍。这些册籍中的判词与图画,以隐晦而深刻的方式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等众多女子的命运。通过让宝玉观看这些内容,仙姑希望他能从中洞察命运的不可捉摸,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从而不再执着于眼前的繁华与情感。

 其次,仙姑安排宝玉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仙曲,每一支都饱含着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哀叹与感慨。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饱含深意的歌词,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击宝玉的内心。仙姑期望宝玉能在这悠扬哀伤的曲调中,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奈,领悟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不过是虚幻泡影。

 此外,警幻仙姑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安排——让宝玉与可卿成亲。这一安排看似荒诞,实则蕴含深意。可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尘世的欲望与诱惑。仙姑希望宝玉在经历这一场虚幻的婚姻后,能够明白男女之情虽美好,却也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应成为生命的全部追求。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宝玉或许能对尘世的欲望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摆脱对儿女情长的过度痴迷。

 然而,尽管警幻仙姑用心良苦,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宝玉进行点化,但宝玉在当时并未真正彻悟。他虽在梦境中有所触动,却未能将这些感悟转化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不过,这一场点化并非毫无意义,它如同种子,深埋在宝玉心中,随着故事的发展,终将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引导他走向真正的觉醒。

 3.背后的寓意

 警幻仙姑这一角色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在传达作者思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寓意层面来看,警幻仙姑象征着命运的指引者与启示者。她所处的太虚幻境宛如一个超脱尘世的命运枢纽,而她则是掌握命运密码的关键人物。通过向宝玉展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册籍和演唱相关仙曲,她揭示了人物无法逃脱的命运轨迹,寓意着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这种设定暗示着在宏大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显得渺小而无力,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既定的结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时,警幻仙姑也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审视与批判的化身。她所掌管的太虚幻境与现实中的贾府形成鲜明对比。太虚幻境的神秘、空灵与贾府的世俗、繁杂截然不同。这一对比凸显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弊病,如封建礼教的束缚、人性的压抑、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等。作者借助警幻仙姑的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传达作者思想方面,警幻仙姑是作者的代言人。她试图通过对宝玉的点化,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借仙姑之手,告诉读者人生不应仅仅局限于尘世的功名利禄和儿女情长,而应超越这些表象,去领悟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宝玉作为书中的核心人物,对他的点化实则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希望人们能从书中人物的命运中汲取教训,明白人生的真谛。

 此外,警幻仙姑的出现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家族荣耀等,但在警幻仙姑所展示的世界里,这些追求最终都化为泡影。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倡导人们寻找更加真实、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警幻仙姑这一角色承载着作者的深刻思想与寓意,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五、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与内涵

 1.判词的精妙之处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堪称《红楼梦》中的艺术瑰宝,作者运用隐喻、象征、双关等多种文学手法,以寥寥数语,精准且深刻地概括了人物的命运,展现出极高的文学造诣。

 隐喻手法在判词中运用得极为巧妙。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中挂”隐喻林黛玉的命运,将“玉带”置于“林中”,暗示她的才情与高洁品质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樊笼之中,最终香消玉殒;“金簪雪里埋”则隐喻薛宝钗,“金簪”象征她的高贵身份与端庄品格,“雪里埋”暗示其在封建家族衰败后,独守空闺的孤寂命运。这种隐喻手法,将人物命运以含蓄而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判词更具深意。贾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榴花”象征着元春在宫中的得宠与荣耀,石榴多子,寓意着家族的繁荣与昌盛。然而,“虎兔相逢大梦归”又暗示这份荣耀如昙花一现,象征着元春的早逝,以及贾府失去依靠后的衰败。通过象征手法,元春的命运在判词中得以生动展现,也暗示了封建家族兴衰与宫廷命运的紧密联系。

 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让判词韵味无穷。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为“凤”字,既指王熙凤,又暗示她的不凡。“末世”既点明了贾府衰败的时代背景,也暗示了王熙凤身处末世却妄图力挽狂澜的无奈。“一从二令三人木”巧妙地双关了她与贾琏关系的变化,从最初的顺从,到后来的发号施令,再到最终被休弃,精准地概括了她复杂的命运轨迹。

 这些文学手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判词的精妙内涵。它们不仅精准地概括了人物命运,还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与艺术魅力。读者在品味判词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玄机的迷宫,每一次解读都能发现新的线索,感受到作者构思的精巧与细腻。金陵十二钗判词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成为《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读者理解人物命运与小说主题提供了重要的钥匙。

 2.红楼梦曲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十二支曲宛如一首首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同时与书中人物命运紧密相连,成为解读《红楼梦》的关键密码。

 从歌词层面来看,十二支曲的歌词典雅优美、意境深远,宛如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与情感娓娓道来。每一支曲的歌词都高度契合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终身误》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短短几句,便将宝玉在宝钗与黛玉之间的情感挣扎、宝钗的无奈以及黛玉的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歌词用词精准,“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简洁地概括了两段不同的情感关系;“山中高士”“世外仙姝”则生动地描绘出宝钗与黛玉截然不同的气质形象。这些歌词不仅具有文学性,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深切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旋律方面,虽然原曲已难以确切还原,但从文字描述中仍能想象其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的美妙旋律。这些曲子应是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特点来谱写的,旋律与歌词相得益彰。比如《枉凝眉》,其旋律或许是悠扬而略带哀伤的,如同潺潺流水,在平缓中暗藏着汹涌的情感。这种旋律能够更好地烘托出宝黛之间那种刻骨铭心却又无奈的爱情,使听众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叹息与悲泣。又如《聪明累》,旋律可能节奏明快,带有一种紧张感,以契合王熙凤精明能干却又在权力斗争中疲惫不堪的形象,展现出她一生的忙碌与挣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情感表达上,十二支曲更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它们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悲剧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了深刻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每一支曲都饱含着对人物命运的哀叹与同情。《恨无常》中对贾元春在宫廷中荣耀背后的孤独与无奈的刻画,“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唱出了她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亲人的眷恋;《分骨肉》里贾探春远嫁时的悲伤与不舍,“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让人感同身受。这些曲子通过情感的深度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对《红楼梦》所描绘的悲剧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十二支曲凭借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人物命运与小说主题的大门。

 3.诗词曲赋对主题的深化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宛如璀璨星辰,从多个维度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诗词曲赋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批判。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才华、情感和自由被无情压抑。林黛玉的判词和曲子,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现实。“堪怜咏絮才”,高度赞扬了黛玉的出众才情,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中,她的才情不仅未能得到施展,反而成为了她的负担。《枉凝眉》一曲,更是倾诉了她与宝玉之间真挚却被封建礼教强行拆散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和美好情感的残酷扼杀。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则展现了封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封建礼教所催生的虚伪、贪婪和不择手段,对封建礼教下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是诗词曲赋深化主题的重要体现。“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的判词描绘了她虽出生富贵却父母早亡,命运如夕阳般转瞬即逝的悲惨人生。这种人生的巨大落差,凸显了命运的无常。《红楼梦》十二支曲中,众多人物的曲子都流露出对人生变幻莫测的无奈与悲哀。贾元春在宫中短暂的荣耀后突然离世,“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深刻地表达了荣华富贵的虚幻和人生的不可捉摸。这些诗词曲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在命运的巨轮面前,人们的渺小与无力,强化了作品对人生无常这一主题的表达。

 诗词曲赋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封建家族兴衰的主题。贾元春的得宠与失势,如同贾府兴衰的晴雨表;王熙凤的命运起伏,也暗示着家族内部的权力更迭和衰败趋势。这些人物相关的诗词曲赋,生动地呈现了封建家族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不可避免的命运。通过诗词曲赋,作者将封建礼教的批判、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封建家族兴衰的描绘有机融合,全方位、深层次地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六、第五回中的文化元素

 1.道家与佛家思想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道家的“太虚”概念与佛家的“幻境”概念相互交织,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哲学底蕴,深刻地影响着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走向。

 道家的“太虚”概念,代表着一种超越尘世、空灵虚无的境界。太虚幻境的出现,正是“太虚”概念的具象化呈现。宝玉踏入的太虚幻境,云雾缭绕、神秘莫测,宛如道家所描绘的超凡脱俗之地。这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蕴含着道家对真假、有无的辩证思考,暗示着尘世的繁华与虚幻。在这一概念的笼罩下,小说情节仿佛被置于一个宏大的命运框架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都显得虚幻而无常。

 佛家的“幻境”概念强调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不实的表象,人们往往在其中迷失本性。太虚幻境中的种种景象,便是“幻境”的生动写照。宝玉在幻境中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册籍、听到的《红楼梦》仙曲,看似清晰具体,实则是对人物命运的虚幻预示。这种虚幻感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如梦似幻,如同佛家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