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第2页)

 而此时,尤氏又恰好生病,身体不适无法理事。尤氏作为宁国府的当家主母,在这关键时刻病倒,无疑让宁国府的管理局面雪上加霜。府中的大小事务堆积如山,却无人能统筹安排,整个宁国府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贾珍作为宁国府的当家人,面对这一棘手的局面,焦急万分。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贾宝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王熙凤平日里在荣国府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管理才能和果断的行事风格,将荣国府管理得井井有条。贾珍深知王熙凤的能力,当下便决定请她来协理宁国府。

 王熙凤本就热衷于展现自己的才能,对于能够接手宁国府事务,心中欣然应允。她深知这是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在贾府中树立更高的威望。于是,王熙凤在众人的期待与瞩目中,正式接手了宁国府的事务,开启了她在宁国府的协理之路,一场精彩的管理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2.治理宁国府的举措

 王熙凤接手宁国府后,迅速展现出其卓越的管理才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宁国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立规矩是王熙凤治理宁国府的首要举措。她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制定了详细且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府中上下人等的行为准则和职责范围,使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例如,规定了每天卯正二刻(约早晨六点半)必须准时点卯,不得迟到早退,确保众人按时到岗,杜绝了以往懒散拖沓的作风。

 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也是王熙凤管理的一大亮点。她根据宁国府的事务需求,合理分配人员,将工作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明确每个人的具体职责。如有的负责接待宾客,有的负责采买物品,有的负责厨房膳食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如此一来,避免了以往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严格的时间管理是王熙凤治理宁国府的重要手段。她强调时间观念,要求各项事务必须按时完成。每天清晨,她便早早来到宁国府,安排好当天的工作任务;黄昏时分,又会亲自检查工作完成情况,确保事事有着落。这种严谨的时间管理,让宁国府的工作节奏变得紧凑有序。

 对于犯错之人,王熙凤绝不姑息迁就,惩罚分明。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规定,她便会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严厉惩处,以起到警示众人的作用。有一次,一个婆子因迟到被王熙凤抓住,当即受到严厉斥责,并被罚银以示惩戒。这一举措让府中众人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人人兢兢业业,认真做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举措实施后,效果显着。原本混乱无序的宁国府,在王熙凤的治理下,逐渐变得井井有条。众人各司其职,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各项事务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王熙凤的威重令行,不仅赢得了下人的敬畏,也得到了贾府上下的一致赞誉。然而,王熙凤的管理方式虽有效,却也过于严苛,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与下人的矛盾,为日后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3.王熙凤的性格展现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情节,将她多面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精明能干是王熙凤最为突出的性格特质之一。刚接手宁国府,她迅速摸清府中管理不善的五大病症,随即对症下药。查看花名册后,对人员情况了如指掌,合理安排各项事务,将工作细致分配到个人,使宁国府繁杂的事务在她的调度下有序开展。每日清晨安排任务,黄昏检查结果,把一切管理得井井有条,足见其心思缜密、能力出众。

 果断严厉在王熙凤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她深知纪律的重要性,立下严格规矩后便坚决执行。卯正二刻点卯,绝不允许迟到,一旦有人违反,绝不姑息。那个迟到的婆子,被她毫不留情地严厉斥责并罚银,杀一儆百,让众人不敢再有丝毫懈怠。这种果断的行事风格和严厉的管理手段,有效整治了宁国府的散漫之风。

 王熙凤还善于权谋之术。在协理过程中,她巧妙平衡各方关系,既展现出强硬的管理姿态,又不忘适时拉拢人心。对贾珍、尤氏,她时常慰问,送茶送饭,赢得他们的信任;对宝玉和秦钟的要求,有求必应,巩固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同时,她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在操办事务中展现出对权力的把控和对利益的追逐。

 在处理各种复杂事务和人际关系时,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果断严厉、善于权谋相互交织,构成了她鲜明而复杂的性格特征。这一情节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到她在贾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对故事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五、第十四回中的人物关系

 1.贾府内部的人际关系

 在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王熙凤与贾珍、尤氏的互动颇为微妙。秦可卿去世后,贾珍急于寻找能打理宁国府事务之人,贾宝玉推荐王熙凤后,贾珍便向她恳切求助。王熙凤欣然应允,这一合作背后,有着多重考量。贾珍深知王熙凤能力出众,能迅速整顿混乱的宁国府;而王熙凤渴望借此机会大展身手,提升自己在贾府中的威望与影响力。在协理过程中,贾珍给予王熙凤充分权力,对她的决策甚少干涉,王熙凤也得以放开手脚施展才能。

 尤氏作为宁国府当家主母,虽因病无法理事,但她与王熙凤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的互动。王熙凤协理事务期间,表面上对尤氏敬重有加,时常派人问候,礼数周全,维持着妯娌间的和睦。然而,尤氏心中或许对王熙凤的强势介入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感激她帮忙处理难题,又难免担忧其权力过大,对自己在宁国府的地位产生影响。

 王熙凤与其他贾府成员的相处方式也各有不同。对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她极尽奉承之能事,时刻关注她们的喜好与需求,以乖巧伶俐的姿态赢得欢心,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对待平辈,如李纨等,王熙凤既有表面的和气,又在暗中较劲,凸显自己的能力与地位。对下人们,王熙凤则尽显威严,以严厉手段树立权威,确保众人对她敬畏顺从。

 从这些人物关系中,可清晰看出贾府内部的权力结构。贾母作为家族最高长辈,拥有绝对权威;王夫人掌控着荣国府的核心权力;王熙凤则是实际执行者,凭借精明能干和善于迎合,在贾府权力中心占据重要位置。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贾府日常事务的运转,也为故事发展埋下诸多伏笔,预示着家族内部潜在的矛盾与冲突。

 2.宝玉与他人的情感关联

 贾宝玉与秦钟之间,有着真挚而纯粹的友情。两人相识后,彼此欣赏,常一同上学,在相处中分享心事。秦钟的出现,让宝玉接触到了贾府之外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拓宽了他的视野。秦钟家境普通,与宝玉所处的奢华贾府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宝玉对贫富差距和不同阶层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在青春懵懂时期相互陪伴,这份友情对宝玉性格中追求平等、珍视情感的特质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秦钟的早逝,给宝玉带来巨大伤痛,让他初次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失去的痛苦,进一步加深了他性格中的忧郁与敏感。

 王熙凤作为宝玉的嫂子,两人关系亲密且复杂。王熙凤的精明能干、爽朗直率吸引着宝玉,她对宝玉也关爱有加。在日常生活中,王熙凤的强势与果断,为宝玉展现了一种不同于贾府其他女性的魅力。她的行事风格和对权力的掌控,让宝玉看到了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宝玉对女性能力的认知。同时,王熙凤对宝玉的宠爱,也使宝玉在贾府中多了一份庇护,让他能更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喜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静王水溶与宝玉的相遇,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情感关联。北静王对宝玉的赏识与关爱,让宝玉感受到了来自家族外部的认可。北静王的贤德风范和尊贵身份,使宝玉心生敬仰。这种情感体验,让宝玉意识到除了贾府内部的评价体系,外界还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欣赏眼光。这对宝玉性格中叛逆与追求自我的一面产生影响,促使他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北静王与宝玉的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宝玉未来命运与皇室贵族之间的联系,为他的命运走向增添了变数。这些情感关联,如同丝线般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着宝玉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轨迹。

 3.人物关系对情节的推动

 在第十四回中,人物关系成为情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王熙凤与贾珍的合作,源于秦可卿去世后宁国府的管理困境。贾珍深知王熙凤的能力,而王熙凤渴望展现才华与提升威望,这种相互需求促使他们达成合作,进而引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重要情节,一系列治理举措得以展开,宁国府的局面也随之改变。

 王熙凤与尤氏之间潜在的微妙关系,虽未引发激烈冲突,但为情节增添了暗流。尤氏因病无法理事,王熙凤的介入虽解燃眉之急,却也让尤氏心中有所顾虑,这种复杂情感暗示着未来两人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宝玉与秦钟的友情,使宝玉在秦可卿出殡时与秦钟相伴,参与到整个丧葬过程中,从而自然地引出与北静王相遇的情节。而宝玉与北静王的相遇,得益于贾政与北静王的社交关系。北静王对宝玉的赏识,不仅满足了宝玉对被认可的渴望,也为后续故事发展带来新的走向,暗示着贾府与皇室宗亲的联系将对家族命运产生影响。这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合作和情感纠葛,相互交织,如同精密的齿轮,共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加丰富曲折。

 六、第十四回的艺术特色

 1.写作手法的运用

 在《红楼梦》第十四回里,作者曹雪芹巧妙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丰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主题也得以深刻表达。

 烘云托月之法运用精妙。为突出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作者先借宁国府总管来升之口,说“如今请了西府里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通过下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王熙凤的威严,让读者尚未见其行事,便已对她的厉害有所感知。

 对比衬托手法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秦可卿出殡时,一边是贾府奢华隆重的葬礼,彰显着家族的显赫;另一边林如海在扬州去世的消息只是简单传来,没有过多渲染。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贾府此时的风光,也暗示了林家的逐渐式微,同时衬托出林黛玉在贾府愈发孤苦的处境,深化了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

 细节描写更是无处不在,为故事增添了真实感与感染力。描写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即时传来升媳妇,兼要家口花名册来查看,又限于明日一早传齐家人媳妇进来听差等语。大概点了一点数目单册,问了来升媳妇几句话,便坐车回家”,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将王熙凤雷厉风行、干练果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描写秦可卿出殡的宗教活动时,“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筵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靸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详细描绘了各种宗教仪式,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当时的丧葬文化,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富贵与排场,进一步凸显了封建贵族生活的奢华,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也为表达小说“盛极必衰”的主题埋下伏笔。

 2.语言风格的特点

 《红楼梦》第十四回的语言风格独具魅力,典雅的文言词汇、生动的口语表达以及富有韵味的诗词引用相互交融,与小说整体氛围和人物形象高度契合。

 典雅的文言词汇为文本增添了庄重、深邃的气质。如“捐馆”一词,用死亡的委婉说法,含蓄而文雅地交代了林如海的离世,体现出文言词汇的精妙与含蓄,契合了小说作为一部描绘贵族生活的古典文学作品所需要的高雅格调,营造出一种深沉、内敛的氛围。

 生动的口语表达则让故事充满生活气息,使人物形象鲜活可感。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话语间尽显泼辣直率:“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这些口语化的表达,生动地展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与强势果断,仿佛能让人看到她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让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贾府日常生活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