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园工竣试才题对额 疑心重负气剪荷包(第3页)
蘅芜苑是宝钗的住所,园内花木全无,只有奇草仙藤,显得幽冷软媚。这一环境特点与宝钗稳重、理智、冷静的性格相呼应。宝钗博学多才,举止娴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有着自己的主见和谋划。蘅芜苑的清幽雅致,没有过多的繁花似锦,正体现了宝钗的内敛与含蓄。然而,这种过于冷静理智的性格,也使得她在情感上压抑自己,最终虽与宝玉成婚,却未能收获真正的爱情,独守空闺,如同这看似繁华却又冷清的蘅芜苑。
怡红院是宝玉的居所,院内蕉棠两植,红香绿玉,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与宝玉的天真烂漫、多情善良的性格相契合。宝玉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生活,怡红院的温馨舒适、色彩斑斓,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但同时,怡红院中的繁华与热闹,也暗示了宝玉身处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虽享受着众人的宠爱,却无法逃脱家族命运的安排,最终经历种种磨难,出家为僧,曾经的繁华如梦般消散。
大观园中的每一处建筑,都如同一个无声的见证者,通过其独特的环境氛围,生动地烘托出居住者的性格特点,悄然暗示着他们的命运轨迹,成为《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第十七回的艺术手法与文学价值
1.语言特色
《红楼梦》第十七回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多种表达方式交织、精妙的修辞手法运用以及典雅含蓄的用词风格,共同铸就了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古典诗词的巧妙运用是本回一大亮点。宝玉题对额时,多处化用古典诗词,为园林景致增添深厚文化底蕴。“曲径通幽处”化用常建诗句,精准概括景点清幽深邃意境,简洁而富有韵味,使读者瞬间联想到那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妙情境。在“沁芳亭”所题“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虽非直接引用,却深得古典诗词对仗工整、意境营造之精髓,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柳绿花红、水波荡漾的美妙场景中。这些古典诗词的运用,不仅展现出宝玉的文学才情,更提升了文本的艺术格调,使整个描写充满诗意。
民间谚语、俗语的融入,为文本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尽管在这一回中,民间谚语、俗语的出现频率相对不高,但偶尔的点缀却恰到好处。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深刻道理或描绘生活场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和生活的烟火气。
细腻传神的修辞手法极大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在景物描写中,比喻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妙。如描写“稻香村”的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将盛开的杏花比作喷火蒸霞,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杏花盛开时的艳丽色彩和蓬勃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描写更加生动鲜活。“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中的“借”“分”二字,将柳与花拟人化,仿佛它们具有人的情感和动作,主动地将翠绿与香气分享,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氛围。夸张手法则用于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更深刻的印象。
典雅含蓄的用词风格是《红楼梦》语言的独特魅力所在。作者在描写人物、景物和表达情感时,用词精准而不失典雅,含蓄而富有深意。在描写大观园的建筑和景致时,使用了诸如“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瓦,彩焕螭头”等华丽而典雅的词汇,生动展现出建筑的宏伟壮丽,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含蓄的美感。在表达人物情感时,也不会直白地宣泄,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委婉的措辞让读者去体会其中深意。这种典雅含蓄的用词风格,使文本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展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第十七回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融合、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典雅含蓄的用词,使文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精准简练地表达深刻思想和情感,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语言艺术的典范之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人物塑造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作者运用精细的描写和刻画手法,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性格、语言和行为特点,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精准把握,展现出鲜明的个性。贾政作为封建家长,语言中尽显威严与正统。在试才题对额过程中,他对宝玉的评价虽有内心认可,但言辞上多是含蓄的指责与挑剔,如“也还罢了”“过于穿凿”等,这种语言风格既体现出他对宝玉的严格要求,又透露出封建家长的权威与矜持。而宝玉的语言则充满灵动与才情,他题对额时的话语,如“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等,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出他不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表达的性格特点。众清客的语言则多为阿谀奉承之词,他们对宝玉题对额的夸赞,如“才情不凡”“精妙绝伦”等,是为了迎合贾政,凸显出他们在贾府复杂人际关系中为求生存而讨好权贵的心态。
行为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贾政在园中游览时,以他的步伐、神态和对各处景致的反应,展现出他对园林建造的关注和对文化品味的追求。他带领众人参观,对景观的点评和对宝玉的考察,一举一动都彰显出封建家族管理者的身份和素养。宝玉在题对额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时而沉思、时而兴奋,积极参与又略带紧张,充分体现出他这个年纪的少年心性,以及对展现自己才华的渴望。而黛玉误剪香囊时,赌气、流泪、铰坏香囊等一系列行为,将她敏感、多疑、爱使小性子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手法,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在“试才题对额”情节中,贾政内心对宝玉才华的满意与表面的严厉形成反差,这种心理矛盾体现出他望子成龙又要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复杂心态。他希望宝玉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为家族争光,但又不能轻易表露对宝玉的赞赏,以免宝玉骄傲自满。宝玉在面对贾政时,既有敬畏之心,又想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他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挣扎。他深知贾政对自己的期望和威严,但又不愿放弃自己的审美和追求,这种内心冲突预示着他与封建礼教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也暗示了他未来命运的坎坷。
人物塑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家族观念、等级制度和仕途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贾政期望宝玉走科举之路,光宗耀祖,这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宝玉的叛逆则是对这种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他追求自由、纯真的生活,厌恶仕途经济,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年轻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而众清客的阿谀奉承,展现出封建贵族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功利的社交风气。这些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巨着。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塑造,作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命运起伏,展现出高超的人物塑造艺术 。
3.结构安排与叙事技巧
《红楼梦》第十七回在结构安排与叙事技巧上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使整个章节情节连贯、逻辑严密且精彩纷呈。
从结构上看,本回呈现出严谨完整的布局。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主线,将各个景点的游览与宝玉题对额的情节依次展开,条理清晰。开篇点明省亲别院竣工,为试才题对额这一核心情节做铺垫,自然引出贾政带领众人入园的举动。在游览过程中,按照从正门进入,依次经过“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正殿”“沁芳闸”直至“怡红院”的路线,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发展。这种线性的叙事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众人的脚步,领略大观园的各处景致,同时也使宝玉题对额的情节得以完整呈现,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毫无拖沓之感。
在叙事技巧方面,作者巧妙运用多种手法,使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虽未大量使用倒叙、插叙手法,但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例如,贾政带宝玉入园拟匾这一情节,就充满了悬念。读者会好奇宝玉在面对各种景致时会展现出怎样的才情,他的题对额能否得到贾政的认可,这种好奇心驱使读者不断深入阅读。同时,本回也为后续情节埋下了诸多伏笔。如对各人物居所的细致描写,不仅暗示了人物性格,更为他们日后在大观园中的生活和情感发展埋下了线索,使读者在阅读后续章节时,能够感受到前后呼应的妙处。
细节处理的到位更是本回的一大亮点。作者对大观园的建筑、景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从“白石棱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棋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的山石,到“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的沁芳桥,再到“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的稻香村,每一处描写都生动逼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烘托出了故事的氛围,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境和情感。此外,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的细节刻画,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贾政的威严、宝玉的才情与紧张、众清客的阿谀奉承,都通过这些细节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微妙的情感变化。
第十七回通过严谨的结构安排、巧妙的叙事技巧以及细腻的细节处理,使整个章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出《红楼梦》作为经典名着的独特魅力,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