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第2页)
关于抚琴的要求,黛玉也有提及。她虽未详细阐述,但从她对琴理的理解可以推测,抚琴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有知音相伴。在古代琴文化中,知音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广为流传,伯牙弹琴,子期能领会其中的高山流水之意,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表明琴音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表达,更是演奏者情感和思想的传递,而只有知音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黛玉说弹琴难在遇见知音,正是对这一琴文化理念的深刻理解。
琴文化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人物的高雅品格和精神追求。黛玉作为书中才情出众的女子,对琴的喜爱和精通,体现了她不同于世俗的高雅气质。琴也象征着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宝玉对琴谱的好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黛玉所喜爱的事物,他希望通过了解琴谱,能更接近黛玉的内心世界。琴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从文化价值来看,琴文化丰富了《红楼梦》的内涵。它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琴文化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知音难觅等理念,与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的命运相呼应。黛玉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与琴文化中知音难觅的情感相契合,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同时,琴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所体现的琴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展现,更是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封建礼教与社会现实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薛蟠命案和黛玉解琴书等情节,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物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封建礼教在本回中对人物行为产生了诸多约束。以薛姨妈为例,她在得知薛蟠闹出人命官司后,首先想到的是通过贾府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这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礼教下的家族观念和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薛姨妈深知薛家与贾府的联姻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所以她不惜放下身段,向贾政、王熙凤等人求助。这种行为反映出封建礼教下人们对家族关系的依赖,以及通过家族势力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同时,封建礼教也要求女性遵循三从四德,薛姨妈在处理此事时,虽然心急如焚,但也只能通过男性来疏通关系,自己无法直接参与到官场的运作中,这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地位和限制。
在社会关系方面,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分明。贾府作为贵族家庭,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薛蟠作为薛家的公子,仗着家族的权势,在社会上横行霸道。他打死当槽儿张三后,薛家能够动用大量的钱财和人脉来为他开脱罪责,而张三的家人却只能在公堂上诉苦,毫无反抗之力。这种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封建礼教下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平等。贵族阶层享有特权,可以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底层百姓则只能任人宰割。
从社会现实状况来看,官场腐败是本回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知县受私贿翻案,将薛蟠的故意杀人罪判为误伤人命,这完全违背了司法公正。在当时的社会,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践踏法律,将司法作为敛财的工具。这种官场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的公平正义荡然无存,普通百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贫富差距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拥有雄厚的财富和强大的势力。他们能够轻松地拿出几千两银子来贿赂知县,为薛蟠的案件翻案。而张三的家庭则十分贫困,他为了生计只能在店里做当槽儿。这种贫富差距的巨大悬殊,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激化。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具体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物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官场腐败、贫富差距等现实状况,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命运暗示与隐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存在着诸多命运暗示与隐喻,这些细节宛如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与人物命运和全书主题紧密相连。
黛玉看到并蒂兰花后的感慨,便是一处深刻的命运暗示。她望着兰花,想到“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若是果能随愿,或者渐渐的好来,不然,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送”,不禁滴下泪来。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美好和吉祥,而并蒂兰花更是寓意着美好成双。然而,在黛玉眼中,这并蒂兰花却引发了她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她将自己比作三秋蒲柳,暗示着自己虽青春年少,却如秋日的蒲柳般柔弱、易逝。她渴望命运能如自己所愿,与宝玉的爱情能有美好的结局,但又深知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这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同花柳残春,难以承受风雨的摧残。这一感慨,暗示了黛玉最终悲惨的命运,她的爱情将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破灭,她的生命也将如残花败柳般凋零。
薛蟠命案的处理过程也隐喻着薛家乃至整个贾府的命运走向。薛蟠因一时冲动打死当槽儿张三,本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但薛家凭借金钱和权势买通官府,将死罪改为误伤人命。这一情节看似薛家成功化解了危机,但实际上却埋下了更深的隐患。它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权贵阶层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薛家的这种行为,是其家族衰败的一个缩影。在表面的繁华背后,家族内部已经腐朽不堪,他们的骄奢淫逸和违法乱纪终将导致家族的覆灭。同时,这也暗示了贾府的命运,贾府与薛家同属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薛家的衰败预示着贾府也将在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自身的堕落中走向灭亡。
此外,宝玉对琴谱的好奇和与黛玉的交流,也隐喻着他们之间爱情的纯真和脆弱。琴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知音和爱情,宝玉为了接近黛玉而对琴谱产生兴趣,他们在交流琴谱的过程中,情感也在悄然升温。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如同琴音般脆弱,随时可能被外界的因素所破坏。这与全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题相呼应,暗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最终将以悲剧收场。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的命运暗示与隐喻,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线索,贯穿于人物的命运和全书的主题之中,为读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五、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1.与前文情节的承接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与前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文的诸多情节为薛蟠命案和黛玉解琴书情节做了巧妙的铺垫。
薛蟠之前的行为为此次命案埋下了伏笔。早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薛蟠为了争夺英莲,纵容豪奴打死冯渊,事后竟如同没事人一般,依旧逍遥自在。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他骄横跋扈、目无法纪的性格特点。他倚仗着家中的财富和权势,为所欲为,不把他人的生命放在眼里。这种性格在此次命案中再次体现,他因当槽儿多看了蒋玉菡几眼便心生怒气,次日又因换酒之事与当槽儿发生冲突,最终用碗砸破对方脑袋致人死亡。可以说,薛蟠一贯的鲁莽冲动和骄横跋扈是导致此次命案的直接原因,前文对他性格的刻画为这一情节的发展做了合理的铺垫。
贾府的背景也对本回情节产生了重要影响。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与薛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家族背景使得薛家在面对薛蟠命案时,首先想到的是借助贾府的势力来解决问题。薛姨妈急忙赶到贾府,向贾政、王熙凤等人求助,希望他们能出面疏通关系。而贾政、王熙凤等人也因为家族的利益和情面,答应帮忙。这一系列情节都建立在贾府与薛家的家族关系之上,前文对贾府家族背景和家族关系的描写,为薛家在命案中的应对方式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此外,前文对宝玉和黛玉情感的描写,也为黛玉解琴书情节做了铺垫。宝玉和黛玉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前文多次描写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如共读西厢等情节,展现了他们纯真的爱情。在本回中,宝玉听闻薛蟠之事后,想起红汗巾,赶忙来到潇湘馆,看到黛玉在看琴谱,便好奇地询问。他对琴谱的好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黛玉所喜爱的事物,他希望通过了解琴谱,能更接近黛玉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上的铺垫,使得宝玉与黛玉关于琴谱的交流情节更加自然和合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与前文紧密相连,前文的情节为薛蟠命案和黛玉解琴书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连贯和合理。
2.对后文情节的铺垫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犹如多米诺骨牌的起始一推,对后文情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故事的车轮滚滚向前。
薛蟠案件虽在本回以“误伤”定案,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薛家为翻案花费了大量钱财,这无疑加重了家族的经济负担,为薛家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而且,这种公然贿赂官员、篡改案件的行为,一旦被曝光,必将引发轩然大波。薛蟠依旧是个鲁莽冲动之人,他在此次事件中并未真正吸取教训,日后很可能再次惹出祸端,进一步加剧薛家的危机。同时,知县受私贿翻案的行为也可能成为他人要挟的把柄,引发官场的连锁反应,波及薛家乃至与之关联的贾府等家族,加速四大家族的衰落。
宝玉和黛玉在本回中关于琴谱的交流,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宝玉对琴谱的好奇源于对黛玉的喜爱,而黛玉借琴理传达出的对知音的渴望,也暗示了她对宝玉的深情。这种情感的加深为后文他们之间更加细腻、复杂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诸多阻碍。贾府的家族利益、长辈的意愿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他们感情道路上的绊脚石。他们的爱情很可能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经历更多的波折和考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此外,本回中提到有贵妃薨了,消息未最终确认,这一情节也为后文的发展留下了悬念。如果薨逝的是贾元春,那么贾府将失去重要的靠山,家族的命运也将急转直下。这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经济困境等,进一步推动故事的发展。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情节通过薛蟠案件、宝黛感情以及贵妃薨逝等线索,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巧妙的铺垫,使故事更加连贯、紧凑,也让读者对后续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六、艺术特色分析
1.叙事手法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在叙事手法上独具匠心,作者通过精妙的情节安排和节奏把握,成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展现出故事强大的张力。
在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条线围绕薛蟠命案展开,另一条线则聚焦于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这两条线看似独立,实则相互映衬,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薛蟠命案情节紧张刺激,充满了戏剧性。从薛蟠因琐事打死当槽儿张三,到薛家四处奔走打点关系,再到知县受私贿翻案,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读者会随着薛家的命运起伏而揪心,关注着案件的最终走向。而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则舒缓雅致,充满了诗意和温情。宝玉对琴谱的好奇,黛玉对琴理的讲解,两人之间的互动温馨而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纯真的感情。这两条线一紧一松,相互交织,使故事既富有紧张感,又不乏舒缓的节奏,避免了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在节奏把握上,作者可谓是张弛有度。薛蟠命案情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命案发生后,县衙迅速将薛蟠捉拿归案,薛家也立刻陷入了慌乱之中。薛姨妈四处奔走,寻求解决办法,每一个步骤都刻不容缓。这种紧凑的节奏让读者感受到了薛家面临的巨大压力,也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而在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中,节奏则相对舒缓。两人在潇湘馆中悠闲地交流琴谱,黛玉娓娓道来,宝玉听得入神,整个场景充满了宁静和美好。这种舒缓的节奏与薛蟠命案的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紧张的阅读氛围中得到了片刻的放松。
作者还善于通过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薛蟠命案中,知县是否会受私贿翻案,案件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这些悬念都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而在宝玉与黛玉解琴书的情节中,黛玉对知音的渴望,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将如何发展,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这些悬念的设置,使故事充满了吸引力,让读者欲罢不能。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和悬念的设置,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展现出了故事强大的张力,让读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之中。
2.语言风格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语言风格独具魅力,典雅、细腻且富有韵味,作者凭借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精准地表达了情感并深刻地传达了主题。
典雅是本回语言的显着特点。在黛玉解琴书情节中,黛玉讲解琴理时的语言尽显典雅风范。她提到“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番话语引经据典,用词考究,将琴文化的内涵和抚琴的要求阐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也凸显了黛玉才情出众、气质高雅的形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细腻的语言在本回中也随处可见。作者在描写人物情感时,笔触细腻入微。当黛玉看到并蒂兰花时,“想到‘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像三秋蒲柳。若是果能随愿,或者渐渐的好来,不然,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送’,不禁滴下泪来”。这段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她由兰花的美好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担忧自己的爱情和未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得真切动人,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孤独和无奈。
幽默的语言也为文本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在描写薛蟠命案时,作者以一种略带调侃的方式展现了薛蟠的鲁莽和无知。薛蟠因当槽儿多看了蒋玉菡几眼便心生怒气,次日又因换酒之事与当槽儿发生冲突,最终用碗砸破对方脑袋致人死亡。作者在描述这一过程时,没有直接进行严厉的批判,而是用一种幽默的笔调,如“薛蟠见他这样,气不打一处来,便拿起酒碗照他脑袋上砸去”,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薛蟠的行为感到无奈和叹息,从侧面反映出他骄横跋扈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典雅的语言展现人物的才情和气质,用细腻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以幽默的语言增添故事的趣味性和讽刺意味,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并传达了主题,使本回内容更加生动、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对比与衬托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巧妙运用对比与衬托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薛家的贿赂行为与黛玉的高雅情趣形成了强烈对比。薛蟠闹出人命官司后,薛家为救他四处奔走,不惜花费大量钱财贿赂知县,以达到翻案的目的。这种行为充满了世俗的功利和丑恶,反映出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金钱至上的现实。而黛玉在潇湘馆与宝玉交流琴谱,展现出高雅的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她认为琴是涵养性情之物,弹琴难在遇见知音,其言辞间尽显对琴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种高雅的情趣与薛家的贿赂行为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黛玉的纯洁和脱俗,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精神追求与物质利益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