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顽母珠贾政参聚散(第3页)

 “土”也是本回人物语言的一大特点。贾政留饭说“你在我这里吃了晚饭去罢”,冯紫英答言“罢了,来了就叨扰老伯吗”,虽有“叨扰”这样的雅词,但整体仍难掩俗气,与他们作为上等阶层人物的身份极不相符。孙府来人述说司棋与表兄的死情,言语“土”倒还与身份地位大致相合,但贾政、贾赦与冯紫英等上层人物满口俗言土语,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语言之“错”更是不容忽视。本回中贾政与冯紫英对话,相互多次以“你”相称。在当时纲常礼仪严格的上层社会,晚辈对长辈用“你”称呼是严重违反规范的。即便平儿对凤姐用过“你”字,那也是在特殊语境下的情急之语,且凤姐还抓住这个“你”字做进一步拉近距离的工具。而冯紫英没大没小地对贾政称“你”,破坏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此外,不同版本之间也存在因“你”字使用而产生的异文问题。如程本系统中众侍妾对凤姐用“你”称呼,与脂本曹氏原着不同,这一变异造成了严重错误,虽程乙本做了修补,但仍未触及根本。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人物语言的“浅”“土”“错”问题,反映出续作者在语言运用和情节把握上的不足,与原着的语言艺术水准存在一定差距。

 四、社会文化内涵

 1.家族兴衰写照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诸多情节都清晰地展现出贾府日渐衰落的景象,其中经济困境和官场变化尤为显着,深刻反映出家族兴衰的复杂态势。

 经济困境是贾府衰落的直观体现。冯紫英带来四种洋货售卖,包括“汉宫春晓”围屏、能按时报时的钟表、珠之母以及鲛绡帐。这些洋货虽珍贵新奇,但价格高昂,母珠一万两,鲛绡帐五千两,汉宫春晓与自鸣钟共五千两。贾政虽觉得东西好,却因贾府买不起,只能让人拿进去给老太太瞧瞧。王熙凤也敏锐地指出贾府没有闲钱,还提出应置些不动摇的根基,如祭地、义庄、坟屋,以备不时之需。这表明贾府表面上依旧富贵,实则经济已陷入困境,无法随意挥霍钱财购买奢侈品。经济的拮据使得贾府在面对一些机会时只能无奈放弃,家族的经济实力逐渐削弱。

 官场变化则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兴衰。贾琏提到贾雨村又要升了,贾政介绍了贾雨村的仕途经历,他靠钻营从知府升为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后因事降了三级,如今再次升迁。贾雨村仕途的起伏不定,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复杂,官员们靠投机钻营获取官职和升迁,仕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甄家被抄家的事也给贾府敲响了警钟。甄家从前功勋世袭,与贾府常来往,如今却落得被抄原籍家财、杳无音信的下场。这让贾政意识到家族的兴衰如同春云秋叶,难以预料,贾府表面的繁华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贾府兴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看,家族成员的生活奢靡无度,挥霍浪费严重,导致经济入不敷出。同时,家族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经济规划和管理措施,使得家族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从外部来看,官场的黑暗和复杂使得贾府在政治上难以立足,一旦失去政治靠山,家族的命运便岌岌可危。此外,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也对贾府的兴衰产生了影响,封建家族制度的腐朽和没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贾府兴衰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家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富贵的生活中逐渐走向衰落,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精神的痛苦。许多丫鬟和仆人也失去了依靠,命运变得悲惨。对于社会来说,贾府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它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及人性在权力和财富面前的扭曲。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通过经济困境和官场变化等情节,生动地展现了贾府日渐衰落的景象,深入探讨了家族兴衰的原因和影响,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封建社会的真实画卷。

 2.社会阶层与礼仪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言行鲜明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严格的礼仪规范,其中“你”“我”称呼的使用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在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中,主子与奴仆之间有着明确的阶层划分和礼仪要求。王熙凤作为贾府的管理者,她的言语和行为都彰显着主子的权威。在处理司棋事件和对待冯紫英洋货时,她的话语简洁果断,展现出当家主母的风范。她与平儿等丫鬟交流时,平儿对她毕恭毕敬,称呼上也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不敢有丝毫僭越。这体现出主子与奴仆之间的阶层差异,奴仆必须对主子保持敬畏和服从。

 而在主子之间,虽然身份地位相近,但也存在着细微的阶层差别和礼仪讲究。贾政作为贾府的长辈和当家人之一,他与清客詹光下棋时,言语较为随意,但仍不失长辈的威严。詹光作为清客,对贾政则是恭敬有加,在称呼和言行上都表现出对长辈的尊重。这反映出在贵族阶层内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仪规范。

 “你”“我”称呼的使用在不同阶层和情境中也有着严格的规范。在纲常礼仪严格的上层社会,晚辈对长辈用“你”称呼是严重违反规范的。本回中,贾政与冯紫英对话时相互以“你”相称,这一错误破坏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即便平儿对凤姐用过“你”字,那也是在特殊语境下的情急之语,且凤姐还抓住这个“你”字做进一步拉近距离的工具。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称呼的使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阶层和礼仪的象征。

 不同阶层人物的言行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贾府的主子们生活奢华,注重享受和排场,对洋货等新奇物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司棋等丫鬟则生活在相对底层,她们为了爱情和自由,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这反映出不同阶层人物在生活追求和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通过不同阶层人物的言行,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严格的礼仪规范。这些阶层差异和礼仪规范不仅影响着人物的命运,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特点。

 五、与前后情节的关联及影响

 1.与前文情节呼应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与前文情节存在多处呼应,这些呼应之处在情节连贯性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完整,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秦可卿托梦是前文的重要情节,在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提醒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并建议贾府提前置办祭地、义庄、坟屋等不动产,以备不时之需。在第九十二回中,冯紫英带来洋货售卖,王熙凤面对这些昂贵的洋货,没有被其新奇所迷惑,而是从家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应该置些不动摇的根基,比如祭地、义庄、坟屋,这样遇到不得意的事,也不至于一败涂地。这一情节与秦可卿的托梦相呼应,表明王熙凤并非没有意识到贾府的危机,她有着一定的远见和规划。然而,贾府的当家人中没人把秦可卿的话当回事,这也预示着贾府的衰落难以避免。

 柳五儿相关情节也在本回与前文形成呼应。在“人文版”和“广师版”的第七十七回中,都有宝玉回忆去看望晴雯时见到柳五儿和柳嫂的情节。当时,她们受袭人之托给晴雯送东西,宝玉对柳五儿印象深刻。在第九十二回中,巧姐提到了柳五儿,这一情节不仅前后照应,还引出了不同版本的情节差异。“广师版”中有宝玉在晴雯表嫂子家见到柳五儿和柳嫂的情节,这一情节既解决了宝玉的困境,又与后四十回相吻合,也避免了晴雯表嫂子形象的突兀转变。而“人文版”中,由于王夫人说“柳五儿死了”,所以没有这一情节,而是设计晴雯表嫂子突然转变态度,称被宝玉和晴雯的清白所感动,让宝玉以后可随意看望晴雯。这种情节上的呼应和差异,为读者深入理解《红楼梦》不同版本的特点提供了线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外,本回中司棋殉情的情节也与前文有所呼应。在《红楼梦》里,司棋和表兄是第三对殉情的青年男女,前两对是王熙凤得了三千两银子拆散的金哥和李公子,以及尤三姐和柳湘莲。这三对殉情的情节相互呼应,都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以及人们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奈和挣扎。同时,司棋的死也预示着悲惨的命运开始从丫鬟身上蔓延到姑娘们身上,为贾府的衰败和众人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与前文情节的呼应之处,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连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深刻。这些呼应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

 2.对后文情节的铺垫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的诸多情节,为后文贾府命运走向和人物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贾府命运来看,本回中冯紫英售卖洋货,贾政、王熙凤等人的反应凸显了贾府经济困境。王熙凤提出购置祭地、义庄等不动产的建议,却未被重视,这暗示着贾府在经济管理上的短视和混乱,后续贾府经济状况会持续恶化,入不敷出的局面将愈发严重,最终导致家族财政崩溃,难以维持往日的奢华生活。贾雨村仕途的起伏不定以及甄家被抄家的事件,反映出官场的黑暗和家族兴衰的无常。贾府与甄家交往密切,甄家的命运很可能预示着贾府的未来,暗示着贾府也会遭遇类似的政治危机,被卷入官场斗争的漩涡,最终走向衰败。

 在人物结局方面,司棋殉情的悲剧预示着更多人物的悲惨命运。司棋的死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牺牲品,她的遭遇象征着丫鬟阶层的不幸,也暗示着这种悲剧会蔓延到贾府的姑娘们身上。宝玉给巧姐讲《女孝经》和《列女传》,与他一贯的叛逆形象矛盾,这可能暗示着宝玉在现实的压力下逐渐妥协,他和黛玉的爱情也会受到封建礼教的冲击,最终难以圆满。王熙凤虽精明能干、有远见,但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无法改变家族命运,她的努力可能会付诸东流,甚至会因家族的衰败而陷入困境。

 总之,第九十二回通过这些情节,为后文贾府的衰败和人物的悲剧结局做了巧妙的铺垫,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家族走向末路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