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一、《红楼梦》及本回概述

 1.《红楼梦》整体介绍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史诗级着作。一般认为,该书前80回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着,后40回则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通行本共120回。不过,关于《红楼梦》的版本存在一定争议,不同版本在内容和文字上略有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文学价值。

 这部作品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女性的美,书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如林黛玉的敏感细腻、薛宝钗的端庄稳重、王熙凤的精明能干等,她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女性群像图。同时,《红楼梦》也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世态百相,涵盖了贵族家庭的生活琐事、官场的黑暗腐败、社会的等级制度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封建社会。

 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蕴含了丰富的诗词、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的知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细腻的描写、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第九十六回内容梗概

 《红楼梦》第九十六回情节跌宕起伏,诸多事件接踵而至,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故事起始于假玉事件。宝玉失玉后陷入疯癫,有人妄图打造假玉来哄骗贾府以谋取钱财。贾琏拿到假玉后怒不可遏,欲严惩送玉之人。送玉人见势不妙,吓得手足无措,赶忙跪地求饶,承认玉是自己借钱制作,只求能将其孝敬给府里的哥儿玩耍。此时赖大前来劝解,贾琏虽觉得此人可恶,但最终还是饶了他。

 与此同时,贾府内外变故不断。正月十七日,王夫人满心期盼王子腾回京,却等来贾琏告知王子腾在来京路上病逝的噩耗,她心痛不已。而贾政偏偏在这个时候升任江西粮道,不日就要启程赴任。

 面对宝玉的病情和家庭的变故,贾母决定商议宝玉的亲事。考虑到宝玉病得糊涂,众人提出趁势娶亲冲喜的建议。贾政查看宝玉病情后,见他目光呆滞,一副傻子模样,也担忧起来,最终同意了贾母的提议。然而,此时正值元妃丧服期内,且薛蟠还在监中,诸多因素让婚事只能越礼从简,不请亲友、不排筵席、不用鼓乐,按照南边规矩拜堂就算成亲。

 袭人得知给宝玉定的是宝钗后,心里欢喜,但又担心宝玉倾心黛玉,日后病好会生事端。于是,她将宝玉曾误把自己当作黛玉表白的事告知王夫人,王夫人也没了主意。贾母得知此事后,也觉得颇为为难。这时,凤姐想出了掉包计,假说让宝玉娶黛玉,并且要求外面不许透露消息,贾母虽觉得苦了宝钗,但也只好同意。

 而黛玉这边,一日去请贾母安时,因忘拿手帕让紫鹃回去取。她走到沁芳桥山石后,听到一个丫头哭泣,原来是贾母屋里的傻大姐。傻大姐因说了宝玉娶宝钗的事,被珍珠打了嘴巴子。黛玉听闻此消息,顿时神魂全失,本想回潇湘馆却走反了方向。紫鹃远远看见过来扶住她,她却只问宝玉。到了贾母处,见到宝玉后,二人对着傻笑。黛玉问宝玉为何生病,宝玉答言为了黛玉病了。袭人、紫鹃吓得面目改色,袭人知黛玉也是神魂已失,便叫秋纹送黛玉回去。黛玉不用搀扶,自己走得飞快,快到潇湘馆时,一口血吐出来,向前栽倒。

 二、情节分析

 1.假玉风波

 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假玉风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情节,它的发生经过充满戏剧性。宝玉失玉后陷入疯傻状态,这让贾府上下焦急万分。此时,有人心怀不轨,妄图用假玉来骗取钱财。送玉之人在利益的驱使下,精心打造了一块假玉,试图蒙混过关。他以为贾府在宝玉失玉的慌乱中,不会仔细辨别玉的真假,从而能轻易得逞。

 这一事件对贾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内部来看,它加剧了贾府的混乱和焦虑。宝玉失玉本就让贾府陷入困境,假玉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使得众人的情绪更加紧张和不安。从外部来看,假玉风波也暴露了贾府的一些问题,让外界看到了贾府在管理和鉴别方面的漏洞。

 假玉风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那个社会中,人们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送玉人的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试图通过欺骗来获取利益,这反映出社会的功利和浮躁。同时,这也暗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矛盾,一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

 从贾府的现状来看,假玉风波揭示了贾府的衰落。曾经辉煌一时的贾府,如今在面对一块假玉时,竟然显得如此手足无措,这说明贾府的管理和鉴别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贾府内部的混乱和腐败,使得它在面对外部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假玉风波也反映出贾府在经济上的困境。送玉人敢于用假玉来骗取钱财,说明他认为贾府有足够的财力来购买这块玉,这从侧面反映出贾府在外界眼中仍然是一个富裕的家族,但实际上,贾府的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问题。

 送玉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值得我们关注。他在面对贾琏的质问时,表现出了恐惧和慌张,这说明他内心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的求饶和辩解,也反映出他的无奈和软弱。他为了一时的利益,不惜冒险行骗,最终却落得个狼狈的下场。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要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和良心。

 2.王子腾之死

 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王子腾之死这一情节发展令人唏嘘。正月十七日,王夫人满心期待王子腾回京,却等来贾琏告知王子腾在来京路上病逝的消息。原来,王子腾是偶然感冒风寒,到了十里屯地方,误用了药,最终不治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贾府和王家引起了轩然大波。

 从对贾府的影响来看,王子腾之死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王子腾在官场中颇具势力,他的存在为贾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后盾。他的去世,使得贾府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靠山,在官场中的地位岌岌可危。贾府一直以来依靠着王子腾的权势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如今这棵大树倒下,贾府的根基开始动摇。在经济上,王子腾的去世也可能导致一些经济往来的中断,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经济困境。此外,王子腾的丧事需要贾府派人帮忙料理,这无疑增加了贾府的负担,使得本就混乱的局面更加复杂。

 对于王家而言,王子腾之死同样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王子腾是王家的顶梁柱,他的去世意味着王家失去了核心人物。王家的势力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官场和社会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王家的其他成员可能会因为失去了王子腾的庇护而面临各种困境,家族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情节推进方面,王子腾之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贾府命运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预示着贾府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这一事件与其他情节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例如,王子腾的去世使得贾府在处理宝玉婚事时更加仓促和无奈,因为他们需要尽快为宝玉冲喜,以挽救家族的命运。同时,王子腾之死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如贾府在失去靠山后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家族内部的矛盾也可能会进一步激化。

 王子腾之死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情节,它不仅对贾府和王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情节推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

 3.贾政远行与宝玉婚事

 贾政被派往外地任职,这一事件对贾府家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正值京察,贾政因勤俭谨慎被保列一等,随后被皇上任命为江西粮道。这一任命意味着贾政要离开贾府前往外地赴任,使得贾府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主心骨。贾政在贾府中扮演着严父和家族管理者的角色,他的离开让贾府在决策和管理上少了一份稳重和权威。

 从家庭氛围来看,贾政的远行让原本就因宝玉失玉而陷入混乱的贾府更加人心惶惶。家人们少了贾政的坐镇,内心的不安感加剧。在经济方面,贾政作为贾府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他的离开可能会影响到贾府的经济收入和支出安排。而且,贾政远行后,贾府在官场中的人脉维护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对于本就处于衰落边缘的贾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贾政远行的背景下,贾母等人开始商议宝玉的婚事。宝玉失玉后变得疯傻,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这让贾母心急如焚。为了给宝玉冲喜,众人提出了娶亲的建议。贾政查看宝玉病情后,见他目光无神、疯傻之状明显,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最终同意了贾母的提议。

 然而,宝玉的婚事面临着诸多难题。此时正值元妃丧服期内,按照规矩不宜娶亲;同时,薛蟠还在监中,他妹妹宝钗的出嫁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为了救宝玉的命,贾母决定越礼行事,不请亲友、不排筵席、不用鼓乐,按照南边规矩拜堂就算成亲。

 袭人得知给宝玉定的是宝钗后,内心十分担忧。她深知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担心宝玉知道真相后病情会加重。于是,她将宝玉曾误把自己当作黛玉表白的事告知王夫人,王夫人也没了主意。贾母得知此事后,也觉得颇为为难。这时,王熙凤想出了掉包计,假说让宝玉娶黛玉,并且要求外面不许透露消息。贾母虽觉得苦了宝钗,但为了挽救宝玉的生命和家族的命运,也只好同意。

 贾母等人商议宝玉婚事,主要是出于对宝玉病情的担忧和对家族利益的考量。他们希望通过冲喜来治好宝玉的病,同时也希望通过与薛家联姻,巩固贾府的地位。然而,他们的这一决定却忽视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4.凤姐设奇谋

 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王熙凤所设的掉包计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计谋的内容是,对外宣称老爷做主将林黛玉许配给宝玉,让宝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为娶的是黛玉,而实际上迎娶的是薛宝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熙凤设此计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宝玉的病情。宝玉失玉后变得疯傻,众人认为娶亲冲喜或许能让他的病情好转。而宝玉心心念念的是黛玉,若直接告知他娶宝钗,只怕病情会愈发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用掉包计哄骗宝玉,让他在期待中完成婚事,或许能达到冲喜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贾府的利益和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与薛家联姻对贾府来说是有利的。薛家财力雄厚,与贾府联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贾府的经济压力。同时,这也是维护家族地位和声誉的一种方式。

 然而,这一计谋的实施难度极大。首先,要做到消息的绝对封锁非常困难。贾府上下人多嘴杂,要让所有人都守口如瓶,不泄露掉包的真相,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消息走漏,不仅宝玉的病情会受到影响,贾府的声誉也会受损。其次,要让宝钗配合完成这场骗局也并非易事。宝钗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子,她未必愿意配合这样的安排。而且,在婚礼过程中,要让宝玉不发现新娘不是黛玉,需要精心策划和安排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就可能露出破绽。

 从凤姐设奇谋这一情节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的性格特点。她智谋过人,在面对宝玉失玉、病情严重以及家族利益等诸多难题时,能够迅速想出掉包计这样看似可行的办法,展现出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但同时,这一计谋也尽显她的狠辣与自私。为了达到目的,她全然不顾宝玉与黛玉的感情,将他们的幸福当作筹码。她只考虑到了家族的利益和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而没有考虑到这一计谋可能给宝玉、黛玉和宝钗带来的伤害。她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大家族中精明强干却又冷酷无情的管理者形象。在她的心中,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情感和幸福可以被轻易牺牲。

 5.黛玉得知真相

 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黛玉得知宝玉婚事这一情节,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她心中最后的希望。

 一日,黛玉去请贾母安,途中因忘拿手帕让紫鹃回去取。当她走到沁芳桥山石后,听到一个丫头的哭泣声,这个丫头正是贾母屋里的傻大姐。傻大姐因说了宝玉娶宝钗的事,被珍珠打了嘴巴子。黛玉听闻此消息,犹如遭受了晴天霹雳,顿时神魂全失。

 从心理变化来看,黛玉最初是震惊。她一直以为自己与宝玉心心相印,这段感情是她在贾府的精神支柱。然而,傻大姐的话却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将她的幻想割得粉碎。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试图从傻大姐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来证实或否定这个消息。接着是绝望,当她确认了宝玉即将娶宝钗的事实后,她的世界彻底崩塌了。她感到自己的爱情被无情地践踏,所有的期待和憧憬都化为了泡影。最后是麻木,巨大的痛苦让她的心灵变得麻木,她不再有过多的情绪波动,只是机械地行动着。

 黛玉表现出了一系列异常之举。她本想回潇湘馆,却走反了方向,这表明她此时已经心神大乱,完全失去了方向感。紫鹃远远看见过来扶住她,她却只问宝玉,可见宝玉在她心中的地位之重,即使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她的心中依然只有宝玉。到了贾母处,见到宝玉后,二人对着傻笑。黛玉问宝玉为何生病,宝玉答言为了黛玉病了。这看似荒诞的对话,实则反映出他们二人在巨大的痛苦面前已经失去了正常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袭人、紫鹃吓得面目改色,袭人知黛玉也是神魂已失,便叫秋纹送黛玉回去。黛玉不用搀扶,自己走得飞快,这与她平日里柔弱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她此时的内心已经被痛苦和绝望填满,急于逃离这个让她心碎的地方。快到潇湘馆时,一口血吐出来,向前栽倒,这一情节将黛玉的绝望和痛苦推向了高潮,也预示着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黛玉得知宝玉婚事的情节,深刻地展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以及封建礼教对她爱情的无情扼杀。她的异常之举,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悲惨命运,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三、人物形象塑造

 1.王熙凤

 在《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中,王熙凤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出智谋过人、狠辣自私的性格特点,这在她设掉包计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熙凤智谋过人,在面对宝玉失玉疯傻、贾府急于为其冲喜,且宝玉钟情黛玉而众人欲让其娶宝钗这一棘手难题时,她迅速想出掉包计。她深知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若直接告知宝玉娶宝钗,宝玉病情必然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于是,她提出对外宣称老爷做主将林黛玉许配给宝玉,让宝玉在期待中完成婚事,以此达到冲喜的目的。这一计谋展现出她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迅速找到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她巧妙地利用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试图通过这种欺骗的方式来解决宝玉的病情和贾府的难题,足见其心思之缜密、智谋之高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王熙凤的狠辣自私也在这一情节中暴露无遗。为了实现掉包计,她全然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真挚的感情。在她看来,宝玉和黛玉的幸福可以被轻易牺牲,家族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她只考虑到了通过与薛家联姻来维护贾府的地位和经济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这一计谋可能给宝玉、黛玉和宝钗带来的巨大伤害。她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大家族管理者的冷酷无情。她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欺骗所有人,包括宝玉、黛玉和宝钗,这种狠辣自私的性格让人不寒而栗。

 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容忽视。她是贾府的管理者,手握大权,负责处理贾府的大小事务。她的决策和行动对贾府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回中,她设掉包计的行为,不仅关系到宝玉和黛玉的命运,也关系到贾府与薛家的联姻,进而影响到贾府的未来。她的智谋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贾府表面的繁荣和稳定,但她的狠辣自私也为贾府的衰落埋下了隐患。她的行为加剧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贾府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王熙凤在本回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她智谋过人、狠辣自私的性格特点。她的行为既体现了她在封建大家族中的生存之道,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