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骢马使弹劾平安州(第2页)
2.深层原因
贾府被查抄,除了表层的人物罪行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治因素,这与曹家的历史背景有着相似之处。
从失去皇帝靠山来看,在《红楼梦》的世界里,皇帝与贾家的联结点在于元妃。元妃晋封贵妃,使得贾府荣耀一时,成为皇帝身边的宠臣家族。然而,元妃的去世成为了贾府命运的转折点。元妃存时,贾府有皇帝这一强大的靠山,即便家族子弟犯下一些罪行,也能得到庇护。但元妃一死,贾府失去了在宫廷中的有力支持,就如同失去了保护伞,暴露在朝廷的政治风雨之中。这与曹家的情况极为相似,曹家在康熙时期备受恩宠,康熙南巡多次住在曹家,曹家因此显赫一时。但随着康熙的去世,曹家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逐渐走向衰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府还卷入了复杂的政治争斗。在封建社会,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家族一旦站错队,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虽然书中没有明确提及贾府具体参与了哪些政治争斗,但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端倪。贾赦“交通外官”,与平安州官员勾结,这背后很可能涉及到朝廷中的政治派系斗争。贾府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了支持某一派别,而当这一派别在政治斗争中失势时,贾府也随之受到牵连。曹家同样如此,在康熙晚年的皇位之争中,曹家站错了队,支持了胤禩一派,而最终雍正帝即位,曹家因此遭到了清算。
此外,贾府的奢华生活和过度的权力扩张也引起了朝廷其他势力的嫉妒和不满。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在社会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财富,他们的奢华生活引起了其他家族的眼红。同时,贾府在官场和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让一些官员感到威胁。这些外部势力可能会联合起来,在合适的时机向贾府发起攻击,以削弱贾府的势力。
从文字狱的影响来看,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当时文字狱盛行。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为了避祸,“将真事隐去”,没有直接写出贾府衰落的真正原因。但从一些隐晦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贾府的衰败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如果直接写出原因,必然会涉及到皇帝的形象和朝政的黑暗面,这会招来当权者的不满,从而给作者带来灾祸。
综上所述,贾府被查抄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失去皇帝靠山、卷入政治争斗、引起外部势力的不满以及文字狱的影响等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这个百年贵族家族的衰败。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家族兴衰的无常。
五、情节对比与意义
1.与前文对比
《红楼梦》中,此回查抄情节与前文元妃省亲、乌庄头进孝等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下从场景、氛围、物品等方面进行分析:
情节
场景
氛围
物品
元妃省亲
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耗费巨资修建了奢华的大观园。园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富贵与华丽。省亲当晚,灯火辉煌,鼓乐齐鸣,众人盛装迎接,场面宏大壮观。
充满喜庆、荣耀的氛围。贾府上下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每个人都为能迎来元妃省亲而感到无比自豪。这是贾府最辉煌的时刻,象征着家族的鼎盛。
大量的奇珍异宝、金银首饰、绫罗绸缎等。这些物品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寓意着皇家的恩宠和富贵。元妃赏赐给众人的礼物也十分丰厚,进一步体现了贾府的荣耀。
乌庄头进孝
正值过年,乌庄头从乡下赶来给贾府送年礼。贾府内虽然热闹,但也能看出一些生活的气息。众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收成和生活琐事。
相对轻松、世俗。虽然也有过年的喜庆,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乌庄头带来的礼物,让贾府感受到了乡下的质朴和生活的真实。
各种农产品,如米、面、鸡、鸭、鱼、肉等,还有一些山珍野味。这些物品体现了贾府的富足,但也反映出贾府对乡下的依赖和剥削。
锦衣军查抄
锦衣军如狼似虎地闯入贾府,四处翻箱倒柜,将贾府搅得鸡犬不宁。房间被弄得一片狼藉,物品散落一地,家人被吓得惊慌失措。
紧张、恐怖、绝望。贾府众人面临着巨大的灾难,他们的命运瞬间发生了改变。这种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查抄出的御用衣裙、房地契、借票等物品。这些物品揭示了贾府的腐败和罪行,与元妃省亲时的荣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具有深刻的意义。它生动地展现了贾府从鼎盛到衰败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兴衰的无常。元妃省亲时的奢华和荣耀,与查抄时的狼狈和凄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起伏。乌庄头进孝时的生活气息,与查抄时的紧张恐怖形成对比,凸显了贾府在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通过这种对比,作者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的主题。
2.情节象征意义
《红楼梦》中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这一情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象征着贾府的家族兴衰,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
从家族兴衰的角度来看,查抄情节象征着贾府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此前,贾府凭借元春封妃的荣耀,享受着荣华富贵,家族内部奢华无度。元妃省亲时,贾府耗费巨资修建大观园,其场面之宏大、奢华令人惊叹,那是贾府辉煌的顶点。然而,查抄时的场景却截然不同,锦衣军如狼似虎地闯入,将贾府搅得鸡犬不宁,财物被一一抄走,家人惊慌失措。这一巨大的反差,生动地展现了贾府的衰败。贾府的衰败并非偶然,内部的腐败、管理的混乱以及家族成员的骄奢淫逸,早已为其埋下了祸根。查抄情节就像是一根导火索,将这些问题彻底引爆,使得贾府瞬间崩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社会变迁的层面分析,查抄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官员们为了私利相互倾轧。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与朝廷官员勾结,参与政治斗争,这是封建社会官官相护、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查抄贾府,表面上是因为贾府子弟的罪行,但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皇帝与贾家的联结点在于元妃,元妃的去世使得贾府失去了最强大的政治靠山,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一情节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贫富差距。贾府的奢华生活与底层人民的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查抄贾府,也象征着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动摇。
作者通过这一情节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表达了对家族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贾府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瞬间消散,这让人们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另一方面,他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描写贾府的腐败和衰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等级森严等。作者希望通过《红楼梦》这部作品,让读者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六、人物形象塑造
1.赵堂官形象
在《红楼梦》第一百五回的查抄情节中,赵堂官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傲慢、贪婪、小人嘴脸尽显无遗。
赵堂官带着锦衣军闯入贾府时,那副目中无人的模样令人厌恶。他未经通报便径直进入,大摇大摆,脸上挂着傲慢的冷笑,全然不把贾府众人放在眼里。与贾政对话时,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仿佛贾府已是他砧板上的鱼肉。这种傲慢,是他仗着皇权在握,肆意践踏他人尊严的表现。
其贪婪的本性在查抄过程中暴露无遗。他指挥手下如狼似虎地翻箱倒柜,不放过任何一件值钱的物品。看到贾府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时,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恨不得将所有财物据为己有。他对查抄出的物品清单格外关注,不断盘算着如何从中谋取私利。
赵堂官的小人嘴脸在面对西平郡王和北静王时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平郡王出现,他立刻谄媚地请安;北静王到来约束查抄行动,他虽不敢公然违抗,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不满和不甘。他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却耀武扬威,尽显小人本色。
作者塑造赵堂官这一形象,是为了揭示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通过他的行为,让读者看到了那些仗势欺人、贪婪自私的官员的丑恶嘴脸,也进一步衬托出贾府衰败的无奈和悲哀,深化了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主题。
2.北静王形象
在《红楼梦》第一百五回的查抄情节中,北静王宛如黑暗中的明灯,带来温暖与希望,其形象熠熠生辉。
北静王在贾府被查抄得混乱不堪时及时赶到,他带来皇上旨意,对查抄行动进行约束,避免了局面进一步恶化。他要求锦衣军按规矩办事,遏制了赵堂官等人的嚣张气焰,让原本惊慌失措的贾府众人稍感安心,给处于绝望边缘的贾府带来了一丝温暖。
北静王在查抄中主持公道。他深知贾府虽有罪责,但也是百年贵族,在朝廷有一定影响力。所以他既执行皇上旨意查究罪行,又不过度打击,下令只查抄与罪行相关的物品和人员,尽量减少对无辜家眷和下人的牵连。这种公正的处理方式,展现出他的智慧和担当。
在小说中,北静王意义重大。他是贾府与朝廷之间的缓冲,缓解了贾府与朝廷的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同时,他的出现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好的期许。在黑暗的政治斗争和腐败的社会现实中,北静王代表着公正与善良,给读者带来慰藉,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希望有这样的人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3.焦大形象
焦大是《红楼梦》中一位颇具特色的老仆,他首次出场是在第七回,当时他借着酒劲大骂贾府子弟,揭露了府内的种种丑事。他自恃对贾府有救命之恩,看不惯贾府子孙的不肖和堕落,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家族现状的不满和痛心。
在查抄时,焦大再次出现,他“跑来号哭”,那悲恸的哭声仿佛是对贾府命运的最后哀鸣。他目睹了贾府从繁华走向衰败的全过程,此刻看到贾府被抄,家中一片狼藉,贾珍、贾蓉被抓走,妇女被关,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焦大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他的号哭象征着贾府曾经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他所代表的忠诚令人动容,尽管贾府子弟早已背离了家族的传统和道德,但焦大依然坚守着对贾府的忠诚。他的忠诚不是对某个人的愚忠,而是对家族荣耀和尊严的执着守护。
他对家族命运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家族兴衰的深刻思考。贾府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焦大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在繁华背后,还有这样一位忠诚的老人在为家族的命运而悲哀。他的形象也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兴衰的无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七、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紧凑性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在情节上展现出了极高的紧凑性和节奏感,作者卓越的叙事技巧使得查抄情节如同一幕扣人心弦的戏剧,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
查抄过程快速推进,不给读者丝毫喘息的机会。贾政设宴正欢时,锦衣府堂官赵老爷突然闯入,打破了原本的祥和。紧接着西平郡王到来宣旨,查抄行动立刻展开。锦衣军如狼似虎地冲进各个房间,翻箱倒柜,迅速地将贾府搅得鸡犬不宁。从发现御用衣裙、房地契到借票等违禁物品,一系列的查抄成果不断涌现,情节层层递进,节奏紧凑。
紧张氛围的营造更是此回的一大亮点。从赵老爷傲慢的态度、众人惊愕的反应,到查抄时的混乱场面,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贾府众人的惶恐不安,与锦衣军的嚣张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剧了紧张的氛围。北静王的出现虽然带来了一丝转机,但也只是暂时缓解了紧张的局势,并没有改变查抄的大方向。
作者在叙事时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冲突。查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被发现,读者始终为贾府的命运捏一把汗。例如,借票的出现让王熙凤放高利贷的事情浮出水面,这不仅增加了情节的复杂性,也让读者对贾府的未来更加担忧。同时,赵堂官与西平郡王、北静王之间的冲突,也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这种紧凑的情节和强烈的节奏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贾府被查抄时的紧张和混乱。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将众多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既丰富又有条理。这一回不仅是对贾府命运的重大转折,也是作者叙事艺术的一次精彩展示,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
2.语言描写
《红楼梦》第一百五回在描写查抄场景和人物对话时,语言特色鲜明,生动形象且富有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 生动描绘查抄场景:作者用“那些番役都撩衣勒臂,专等旨意”,“撩衣勒臂”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番役们如狼似虎、迫不及待的模样,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他们准备大肆查抄的急切姿态,渲染出紧张、恐怖的氛围。“把些古玩、装钉等物,尽行打散”,“尽行打散”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查抄时的混乱和暴力,凸显出贾府在查抄下的凄惨景象。
· 精准展现人物心理:当听到查抄消息时,“邢、王二夫人吓得魂飞天外”,“魂飞天外”夸张地表现出邢、王二夫人极度惊恐的心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恐惧。王熙凤“死过去”,简洁的表述却有力地体现出她得知罪行即将败露时的绝望和崩溃。
· 个性化的人物对话:赵堂官见到贾政时,“笑嘻嘻的说道:‘大人一向加官进禄,今儿特来贺喜。’”表面的“笑嘻嘻”和所谓的“贺喜”,实则充满了讽刺和幸灾乐祸,生动地刻画出赵堂官小人得志的嘴脸。北静王说“我奉旨协同老赵办理,你须小心听着”,话语简洁威严,展现出北静王的身份和公正严肃的态度。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查抄场景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故事中的紧张氛围、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性格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