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

一、《红楼梦》第一百七回概述

 《红楼梦》第一百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处于全书的关键转折位置,此时贾府已遭受抄家重创,家族陷入风雨飘摇的困境。本回情节围绕着贾母散余资和贾政复世职展开,展现了家族在衰败之际的挣扎与转机。

 贾府被抄家后,经济陷入极度困境,贾母虽年事已高且身体抱恙,但她挺身而出,强撑病体召集众人。她将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一一分配,尽显睿智与家族责任感。她先安排贾赦、贾珍等子孙的生活用度,如给贾赦三千两,让他拿二千两做盘费,留一千两给邢夫人;给贾珍三千两,只许他拿一千两,留下二千两给尤氏过日子。又为宝玉、黛玉等孙辈的未来考虑,还特意留下五百两银子,让贾琏明年将林黛玉的棺材送回南去。此外,贾母还将祖父留下的衣服和自己少年时的衣服首饰分给众人。

 与此同时,贾政得到朝廷复职的消息。此前,贾政被传至枢密院,面对朝廷对贾赦、贾珍等人罪行的询问,他诚恳认罪,称自己因公务繁忙未留心家务,不能管教子侄,辜负圣恩。最终,朝廷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对贾珍的指控也因证据不足从轻处理。贾政复世职让摇摇欲坠的贾府看到一丝希望,但经历此番大劫,家族往日的繁华已难再现,众人也都陷入深深的忧虑与反思之中。

 二、情节解读

 1.贾府抄家后续与朝廷处置

 贾府抄家之后,朝廷对相关人员的处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一处置结果不仅关乎贾府众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家族未来的走向。

 朝廷对贾赦的判罚是发往台站效力赎罪。贾赦被御史参奏交通外官、恃强凌弱、包揽词讼等多项罪名。不过,经过严鞫,平安州姻亲来往未干涉官事,该御史无法指实;而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事虽属实,但因是玩物,与强索良民之物有别,且石呆子自尽被认定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不同,所以朝廷从宽发落。贾赦平日里行事嚣张跋扈,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为非作歹,此次判罚也是他长期肆意妄为的结果。

 贾珍被参强占良民妻女为妾不从逼死以及尤三姐自刎掩埋未报官等事。经提取都察院原案查明,尤二姐是张华指腹为婚未娶之妻,因贫苦自愿退婚,其母愿结贾珍之弟为妾,并非强占;尤三姐是贾珍妻妹,本意是为其择配。因此,贾珍在这些事情上并未被认定有严重罪行。然而,贾珍在家族中行为不检,生活荒淫,虽此次在这些指控上逃过严惩,但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为家族埋下了祸根。

 贾政在面对朝廷询问时,表现得极为恭顺。他详细陈述了自己自被主恩钦点学政后的一系列任职经历,强调自己日夜不敢怠惰,对家务并未留心伺察,承认自己糊涂,不能管教子侄,辜负了圣恩,并请求主上重重治罪。贾政一直以正统形象示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应对体现了他对朝廷的敬畏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他深知家族出现这样的问题,自己作为家族重要成员难辞其咎,所以以诚恳的态度面对朝廷的询问,希望能减轻朝廷对家族的处罚。

 朝廷对贾府相关人员的处置,既体现了律法的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种实际情况。但这一系列事件也让贾府元气大伤,曾经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家族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贾母散余资的过程

 贾府遭受抄家重创后,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可能轰然倒塌。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贾母挺身而出,强撑着病体,召集众人,开始了散余资的艰难之举,试图为家族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贾母深知家族的现状,她明白必须合理分配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才能最大程度地安顿好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她首先考虑到了贾赦和贾珍这两支子孙。“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二千两去做你的盘费使用,留一千两给大太太另用。这三千两给珍儿,你只许拿一千两去,留下二千两交你媳妇过日子。仍旧各自度日,房子是在一处,饭食各自吃罢。”从这一安排可以看出,贾母对贾赦和贾珍的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贾赦被发往台站效力赎罪,需要盘费,贾母给予他一定的资金支持,让他能够顺利前往;而留给邢夫人的一千两银子,则是考虑到她日后的生活开销。对于贾珍,贾母只允许他拿走一千两,其余二千两留给尤氏过日子,这是因为贾珍平日里生活荒淫,不善理财,贾母担心他会挥霍无度,所以将大部分银子留给尤氏,以保障他们这一支的基本生活。

 接着,贾母又想到了凤丫头王熙凤。“只可怜凤丫头操心了一辈子,如今弄得精光,也给他三千两,叫他自己收着,不许叫琏儿用。如今他还病得神昏气丧,叫平儿来拿去。”王熙凤为贾府操持多年,尽心尽力,却落得个精光的下场,贾母对她充满了怜惜。给她三千两银子,一方面是对她多年付出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她能够好好调养身体,度过难关。同时,贾母特意强调不许贾琏使用这笔银子,可见她对贾琏的行为也有所不满,担心他会将银子胡乱花掉。

 对于孙女四丫头,贾母也没有忘记。“四丫头将来的亲事还是我的事。”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婚姻是人生大事,贾母主动承担起四丫头的亲事,体现了她对孙女的关爱和责任。她希望能够为四丫头找到一个好归宿,让她的未来有保障。

 此外,贾母还考虑到了林黛玉的身后事。“这五百两银子交给琏儿,明年将林丫头的棺材送回南去。”林黛玉已经去世,贾母依然惦记着她,安排银子将她的棺材送回南方,这不仅是对林黛玉的尊重,也体现了贾母的善良和重情重义。

 贾母还将祖父留下来的衣服以及自己少年穿的衣服首饰进行了分配。“男的呢,叫大老爷、珍儿、琏儿、蓉儿拿去分了,女的呢,叫大太太、珍儿媳妇、凤丫头拿了分去。”这些衣物首饰虽然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对于此时的贾府众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和纪念。

 贾母散余资的每一项安排都深思熟虑,背后蕴含着她对家族成员的了解与关爱。她在家族危难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与担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着家族最后的体面与安宁。她深知这些财物或许无法让贾府重回昔日的辉煌,但至少能够让家族成员在困境中暂时得以生存,为家族的未来保留一丝希望。她的这一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家族长辈形象,令人敬佩不已。

 3.贾政复世职的影响

 贾政复世职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穿透了笼罩在贾府上空的阴霾,给这个历经抄家重创、摇摇欲坠的家族带来了一丝希望。

 对于贾府众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家族成员们原本低落的情绪有所振奋,仿佛看到了家族复兴的曙光。尤其是贾母,这位在家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强撑大局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或许稍感宽慰,觉得多年来坚守的家族尊严和荣耀似乎有了延续的可能。而一直以来以正统形象示人的贾政,复职让他重新获得了朝廷的认可,也让他在家族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他的内心既有对皇恩的感激,也有对家族未来的一丝期许,仿佛又有了为家族重新拼搏的动力。

 然而,这看似充满希望的复世职,对贾府未来发展的作用实则有限。尽管贾政恢复了官职,但贾府的根基已被严重动摇。抄家使得家族的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的财产被查没,家族的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即使贾政重新回到官场,凭借他的俸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填补家族巨大的经济窟窿。而且,贾府多年来积累的奢华无度、子孙不肖等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贾赦、贾珍等虽未受到极刑,但他们的行为早已让家族声誉受损,在社会上的地位大不如前。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也并未因贾政复职而消除,各房之间的利益纠葛依然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族的复兴。

 从外部环境来看,朝廷对贾府的态度虽然有所缓和,但抄家事件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贾府在官场和社会上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其他家族可能会对贾府保持警惕,与之交往也会更加谨慎。贾政复职后,在官场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想要重新建立起往日的人脉和影响力并非易事。

 此外,贾府的子孙们大多缺乏进取之心和实际能力。宝玉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对家族事务漠不关心;贾琏等虽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也难改其纨绔子弟的习性。家族中缺乏能够真正支撑起家族未来的人才,这使得贾府即使有了贾政复职这一契机,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复兴。

 贾政复世职给贾府带来了短暂的希望和振奋,但从长远来看,对贾府未来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贾府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重新恢复往日的辉煌,还需要解决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三、人物分析

 1.贾母形象剖析

 在《红楼梦》第一百七回中,贾母在家族危难时刻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家族深沉的责任感和关爱。

 贾母首先展现出处变不惊的特质。贾府遭遇抄家这一重大变故,犹如晴天霹雳,整个家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恐慌之中。然而,贾母却表现得异常镇定。当听闻朝廷对贾赦、贾珍等人的处置结果时,她并未像尤氏和邢夫人那样悲戚哀伤。贾赦被发往台站效力赎罪,贾珍革去职位派往海疆效力,这对于贾府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但贾母深知此时悲伤无济于事,她需要以冷静的态度来应对家族的困境。这种处变不惊并非是她对家族命运的漠视,而是她多年来在复杂的家族环境中历练出的一种强大的心理素质。她明白,只有自己保持镇定,才能稳住家族的阵脚,给子孙们树立一个榜样。

 精明能干也是贾母的显着特点。在散余资的过程中,她的精明能干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家族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在分配财物时,每一项安排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对于贾赦和贾珍,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资金支持。贾赦需要盘费前往台站,她便给贾赦三千两,让他拿二千两做盘费,留一千两给邢夫人另用;而贾珍虽也得到三千两,但只允许他拿一千两,其余二千两留给尤氏过日子,以防他挥霍无度。这种细致的安排,充分显示出贾母对家族成员的了解和对财物的合理规划。她清楚地知道每个子孙的性格和需求,通过合理分配财物,尽可能地保障了家族各支的基本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顾全大局更是贾母的重要品质。在家族面临经济困境时,她没有只顾自己的安逸,而是毅然决定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来帮助家族渡过难关。她将自己的钱财分给贾政众人,剩下的留给宝玉,希望能够缓解家族的经济压力。她还考虑到了家族的未来,主动承担起四丫头的亲事,为孙女的终身大事操心。她深知在这个时候,家族的团结和稳定至关重要,所以她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从家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她的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不仅维护了家族的尊严和体面,也让家族成员感受到了她的关爱和温暖。

 贾母对家族的责任感和关爱在散余资的情节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她对王熙凤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王熙凤为贾府操持多年,尽心尽力,却落得个精光的下场,贾母给她三千两银子,并特意强调不许贾琏使用,这既是对王熙凤多年付出的补偿,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她担心王熙凤的病情,关心她的生活,希望她能够好好调养身体,度过难关。对于林黛玉,即使她已经去世,贾母依然惦记着她的身后事,安排银子将她的棺材送回南方,这体现了贾母的重情重义。她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亲疏远近,都充满了关爱和责任。

 贾母在家族危难时刻的表现,还展现出她的远见卓识。她知道贾府的衰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想让家族在困境中生存下去,必须从长远考虑。她通过散余资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家族眼前的经济困难,也为家族成员的未来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她希望子孙们能够珍惜这些财物,重新振作起来,努力恢复家族的往日辉煌。她的这种远见卓识,在当时的家族环境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