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第2页)
2.薛宝钗
在《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展现得十分鲜明,她在宝玉和迎春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深刻反映出其复杂的人物形象。
宝钗的性格特点中,稳重端庄是最为突出的一点。她深知自己在贾府的身份和地位,言行举止都遵循着封建礼教的规范。在得知宝玉去了潇湘馆后,她没有像一般女子那样大吵大闹,而是冷静地找袭人询问情况。她与袭人交谈时,故意说黛玉已成仙,不会再见凡人,以此来劝解宝玉,展现出她的理智和沉稳。她明白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深厚,但她更清楚自己的责任是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她选择用委婉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
处事方式上,宝钗善于权衡利弊,懂得顾全大局。在薛蝌婚事的问题上,她表现得十分得体。薛姨妈跟她说起薛蝌和邢岫烟的婚事时,她让母亲跟贾母和王夫人定一下,让他们早日完婚。她考虑到薛家与贾府的关系,希望通过这门婚事进一步巩固两家的联系,同时也为薛家的未来做打算。她的这种处事方式,体现了她的精明和远见。
在宝玉事件中,宝钗的表现既有关心,又有无奈。她担心宝玉再次犯病,所以一直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她找袭人询问情况,试图劝解宝玉,希望他能从对黛玉的思念中走出来。然而,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太过深厚,她的劝解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继续默默地关心着宝玉。当宝玉借口在外屋睡觉,她命柳五和麝月伺候宝玉,自己则跟袭人睡在里屋,体现了她对宝玉的照顾和体贴。
在迎春事件中,宝钗展现出了她的善良和同情心。当听到迎春快不行的消息时,她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过度的悲伤,但内心肯定也是有所触动的。她明白迎春的悲惨命运,也深知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然而,她身处封建社会,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默默地接受。她的这种无奈和悲哀,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宝钗在这两件事情中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方面,她的关心和劝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宝玉的痛苦,让他在痛苦中逐渐学会面对现实。她对薛蝌婚事的安排,也为薛家的未来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消极方面,她无法改变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也无法挽救迎春的生命。她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进行的,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薛宝钗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她的稳重端庄、精明能干、善良体贴等性格特点,使她成为了封建礼教下的完美淑女。然而,她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宝玉和迎春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既反映了她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3.迎春
迎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令人怜惜的角色,她的性格弱点与悲剧命运紧密相连,而封建礼教则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她紧紧束缚,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迎春性格中最大的弱点便是懦弱和逆来顺受。她在贾府中,面对姐妹们的玩笑和丫鬟们的一些小过错,总是选择息事宁人。她的懦弱使她缺乏反抗精神,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只是默默忍受。在处理累金凤被偷一事时,她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去追查,而是选择了逃避和妥协,任由事情发展。这种性格在她的婚姻生活中更是成为了致命的弱点。
迎春的悲剧命运在她嫁入孙家后达到了顶点。孙家乃是中山狼之家,其夫孙绍祖性情暴躁、粗俗不堪且贪婪成性。他根本不把迎春这个公府千金放在眼里,对她肆意打骂、百般折磨。迎春在夫家毫无地位可言,生活苦不堪言。她的懦弱让她不敢反抗孙绍祖的恶行,只能默默承受着一切痛苦。她的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心中的痛苦无人诉说。最终,她在痛苦中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含恨离世。
封建礼教对迎春的迫害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婚姻制度来看,封建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包办的,子女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迎春的婚姻就是一场政治交易,她被父亲随意许配给了孙绍祖,根本没有考虑到她的幸福。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得迎春成为了牺牲品。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伴侣,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迎春在夫家的地位极其低下。孙绍祖作为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威,他可以随意打骂妻子,而迎春作为女性,只能默默忍受。她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让迎春在夫家毫无尊严可言,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外,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道德规范要求也束缚了迎春的行为和思想。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温顺、忍让,要遵守三从四德。这种教育使得她在面对困境时,不敢违背封建礼教的规范,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她的性格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封建礼教长期熏陶的结果。
迎春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礼教迫害的典型代表。她的故事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封建等级制度的残酷以及男尊女卑思想的毒害。她的离去,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自由和平等。
4.柳五儿
在《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柳五儿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却十分鲜活,其形象特点和心理活动颇具看点,在本回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五儿的形象特点鲜明。她外貌上与晴雯有几分相似,这成为了她与宝玉产生交集的一个重要因素。她本是一个普通的丫鬟,性格中有着少女的羞涩与单纯。当她被宝钗安排去伺候宝玉外宿时,她以一种本分的态度去执行任务,展现出她作为丫鬟的尽职。
五儿的心理活动丰富而复杂。当宝玉把她错认成晴雯,对她表现出亲昵的言语和举动时,她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她不了解宝玉与晴雯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她单纯的认知里,宝玉的行为是一种轻薄。她的内心充满了委屈和不满,同时又夹杂着害怕和羞涩。她害怕被人误解,也担心自己的名声受损。外面一声剧响,宝钗咳嗽了一声,她便如获大赦般找到机会回去睡觉,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她当时紧张和不安的心理。
次日一早,她觉得宝钗偷听到了她和宝玉的谈话,更是不知所措。这种心理体现了她的敏感和脆弱,她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因为这件事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本回中,五儿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她与宝玉的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曲折。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宝玉对晴雯的怀念,也从侧面反映出宝玉在思念黛玉的过程中,情感的复杂和混乱。同时,五儿的存在也丰富了本回的人物关系,使故事更加立体。
五儿的意义还在于她是封建社会众多普通丫鬟的一个缩影。她没有强大的背景和势力,只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小心翼翼地生活。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丫鬟们的无奈和悲哀,她们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一个小小的误会都可能给她们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五儿这一人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封建社会下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四、艺术特色赏析
1.细腻的人物对话
《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细腻的人物对话宛如丝线,巧妙地编织起情节的脉络,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宝钗与袭人的对话,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一环。宝钗听闻宝玉去了潇湘馆后,心中担忧,便找袭人询问情况。她故意说:“林妹妹已成仙去了,那里还来见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这句话看似随意闲谈,实则是说给宝玉听的,意在劝解宝玉不要再陷入对黛玉的思念中。袭人则顺着宝钗的话回应,两人的对话自然流畅,却在不经意间将情节向前推进。通过这段对话,读者了解到宝玉对黛玉的思念已经引起了宝钗的关注,也为后文宝玉外宿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宝玉与五儿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宝玉把五儿错认成晴雯,借口漱口叫来五儿后,言语间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他说:“晴雯那丫头,嘴头子可厉害了。”五儿却不理解宝玉的意思,觉得他是在轻薄自己,便生气地说:“怨不得人家说你,专在女孩身上用工夫!”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宝玉沉浸在对晴雯和黛玉的思念中,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孤独。而五儿作为一个单纯的丫鬟,无法理解宝玉的情感,她的愤怒和不解也反映出她的天真和直率。
迎春与贾母的对话,真切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迎春在病重时与贾母告别,她说:“可怜我只是没有再来的时候了。”这句话简短而凄凉,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家人的不舍。迎春性格懦弱,逆来顺受,在面对自己悲惨的命运时,她没有反抗,只有无尽的悲哀。而贾母的回应则体现了她的慈爱和无奈,她安慰迎春,却也无法改变她的命运。
此外,薛姨妈与宝钗关于薛蝌婚事的对话,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薛姨妈跟宝钗说起薛蝌和邢岫烟的婚事,宝钗冷静地说:“母亲还是跟老太太和太太定一下,让他们早日完婚。”这句话体现了宝钗的稳重和精明,她考虑到薛家与贾府的关系,希望通过这门婚事进一步巩固两家的联系。
《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的人物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展现人物性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细腻的对话,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封建大家庭中,感受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关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悲剧氛围的渲染
《红楼梦》第一百九回通过迎春之死等情节,运用多种手法成功渲染出浓厚的悲剧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主题表达。
在迎春之死的情节中,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强化悲剧感。迎春本是侯门艳质、公府千金,在贾府时虽性格懦弱,但生活相对安稳。然而嫁入孙家后,却遭遇了中山狼孙绍祖的百般折磨。孙绍祖性情暴躁、粗俗贪婪,对迎春肆意打骂、经济压榨,将她的生活变成了苦海。这种前后生活的巨大落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迎春命运的悲惨,为她的遭遇痛心疾首。
环境描写也是渲染悲剧氛围的重要手段。迎春病情日益加重,而孙家却不肯请医生诊治,任由她的病情恶化。这种冷漠无情的环境,营造出一种绝望和凄凉的氛围。贾母听闻后赶忙命自己的医生前去救治,但此时的迎春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这种无力感进一步加深了悲剧氛围,让读者为迎春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哀。
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同样起到了渲染悲剧氛围的作用。迎春在病重时与贾母告别,说“可怜我只是没有再来的时候了”,这句话简短而凄凉,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家人的不舍。她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悲哀,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而贾母等人面对迎春的死亡,虽有悲伤,但也只能无奈接受,这种无力改变命运的心理,也让悲剧氛围更加浓厚。
这种悲剧氛围的渲染对主题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迎春的婚姻是一场政治交易,她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被父亲随意许配给孙绍祖,最终成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思想的毒害。在夫家,迎春作为女性毫无地位可言,只能默默忍受丈夫的折磨。通过迎春之死等情节渲染的悲剧氛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而突出了作品批判封建制度的主题。
3.伏笔与暗示
《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暗藏诸多伏笔与暗示,宛如散落的珍珠,为后续情节发展巧妙铺垫,增添了故事的神秘与连贯。
贾母送宝玉祖传玉这一情节,是不容忽视的伏笔。贾母突然想起祖传玉并送给宝玉,清末学者王柏沆认为“玦者,离也。昔是生离,今是死别”,这或许暗示着宝玉与贾府众人的分离。宝玉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他的命运走向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此玉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宝玉未来将经历重大变故,与贾府逐渐疏离,甚至可能是家族衰败的一个征兆。
迎春之死同样是重要的暗示。迎春在夫家遭受孙绍祖的折磨,最终含恨离世。这不仅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也暗示着贾府其他女性的命运可能同样悲惨。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婚姻往往不由自己做主,迎春的悲剧可能是其他姐妹命运的缩影。如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等,都可能在迎春之死这一情节中有所暗示,预示着贾府女性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难以逃脱悲惨的结局。
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以及与五儿的误会,也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宝玉对黛玉的深情难以割舍,他的思念之情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多的情感冲突。而与五儿的误会,虽然看似是一个小插曲,但可能会影响到宝玉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宝钗对宝玉的关心和劝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对这段婚姻的重视。然而,宝玉心中始终只有黛玉,这可能会导致宝钗与宝玉之间产生隔阂,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增添变数。
此外,薛蝌婚事的提及,也暗示着薛家与贾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薛家希望通过这门婚事巩固与贾府的联系,为家族的未来寻求保障。但在贾府逐渐衰败的背景下,这门婚事能否如薛家所愿,为家族带来好运,还是会因为贾府的衰落而受到影响,都为后续情节留下了悬念。
本回中的伏笔与暗示,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线索,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暗示。它们使故事更加连贯,也让读者对未来的情节充满了期待。
五、主题思想探讨
1.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在《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迎春的悲惨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迫害和摧残,深刻揭示了这一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危害性。
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毫无婚姻自主权,迎春便是典型的受害者。她的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父亲贾赦为了一己私利,将她随意许配给孙绍祖。这种婚姻并非基于感情,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贾赦为了五千两银子的债务,将女儿推向了火坑。迎春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伴侣,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孙绍祖的恶劣行径进一步凸显了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迫害。他性情暴躁、粗俗不堪且贪婪成性,根本不把迎春这个公府千金放在眼里。他对迎春肆意打骂、百般折磨,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给迎春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迎春在夫家毫无地位可言,生活苦不堪言。她的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心中的痛苦无人诉说。而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一旦嫁入夫家,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只能依附于丈夫,即使遭受虐待也无处可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还体现在它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上。在封建社会,女性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必须顺从丈夫,即使丈夫行为不端,女性也不能反抗。迎春性格懦弱,逆来顺受,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温顺、忍让,要遵守封建礼教的规范。这种教育使得她在面对孙绍祖的恶行时,不敢违背封建礼教的要求,只能默默忍受。她的懦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封建婚姻制度长期压迫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