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诎失人心(第2页)
3.命运的预示
王熙凤在操办贾母丧事时的遭遇,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预示着她未来命运的走向,其中她的精明逐渐丧失、在贾府的地位逐渐下降尤为明显。
曾经的王熙凤,精明能干、心思缜密,在贾府中掌管着大小事务,将府中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在贾府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然而,在操办贾母丧事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了她精明的逐渐丧失。面对贾府财力匮乏、人手不足的困境,她虽然努力挣扎,但却显得力不从心。她无法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也无法调动下人们的积极性,导致丧事办得一团糟。她的决策开始出现失误,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不再像以往那样深思熟虑。这种精明的丧失,预示着她在未来的日子里,将难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也将逐渐失去人们对她的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曾经如日中天,她是贾府的管家奶奶,掌握着家族的财政大权和管理事务的决策权。但在本回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她的地位在逐渐下降。王夫人和邢夫人对她的指责和不满,反映出长辈们对她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下人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她敬畏有加,而是开始消极怠工,甚至对她的命令阳奉阴违。在送葬的前一日,王夫人责备她躲着享受,这更是对她地位的一种公然挑战。随着贾母的去世,贾府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王熙凤失去了贾母这一强大的靠山,她在贾府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王熙凤在本回中的遭遇,预示着她未来的命运将充满坎坷。她的精明逐渐丧失,使她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难以立足;她在贾府的地位逐渐下降,也让她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和权力。等待她的,很可能是更加悲惨的结局,如被贾府抛弃、陷入困境等。这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四、贾府众人的众生相
1.忠心与痴情之人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回中,鸳鸯和史湘云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们对贾母的忠心与痴情。
鸳鸯,作为贾母身边最得力的丫鬟,她与贾母的感情深厚而真挚。在贾母去世后,她的忠心体现得尤为明显。当她得知贾政认为不必将贾母的丧事办得过于奢靡浪费时,心急如焚地找到王熙凤,恳求她无论如何都要把贾母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出于对贾母的敬重,更是她内心深处对贾母深厚情感的自然流露。鸳鸯深知贾母一生尊贵,在贾府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她希望贾母的身后事能够配得上她的身份和地位。在以往的情节中,鸳鸯一直尽心尽力地侍奉贾母,贾母的衣食起居她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拒绝贾赦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做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舍不得离开贾母。她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都奉献给了贾母,这份忠心日月可鉴。
史湘云,这位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姑娘,同样对贾母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尽管她因照顾老公走不开,但在送殡的前两天,她还是克服困难前来探望贾母。当她看到贾母的遗体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不禁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是贾母将她接到贾府抚养长大,在她心中,贾母就如同亲人一般。她在贾府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与贾母息息相关。在书中其他情节里,史湘云常常与姐妹们在贾母身边嬉笑玩闹,贾母对她也是疼爱有加。如今贾母离世,她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悲痛。她的到来,让贾府众人感受到了她对贾母的深情厚谊。
鸳鸯和史湘云,一个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贾母的忠心,一个用悲痛的泪水抒发对贾母的痴情。她们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忠诚与深情。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她们对贾母的这份情感显得格外珍贵,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贾母在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守财与挑刺之人
在贾母的丧事上,邢夫人和王夫人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们守财和挑刺的特点,她们的行为不仅加剧了贾府内部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了贾府的衰败。
邢夫人向来以吝啬和自私着称,在贾母丧事这件事上,她的守财本性暴露无遗。整个丧事过程中,她既不出钱也不出力,仿佛贾母的离世与她毫无关系。她心里只盘算着自己的利益,想着如何从这场丧事中捞到好处。当贾府面临资金短缺,操办丧事困难重重时,邢夫人却视而不见,没有拿出一分钱来支持。她甚至还在暗地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妄图从丧事的各项开支中克扣钱财,中饱私囊。她的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她的贪婪和自私,完全不顾及家族的体面和尊严。
王夫人虽然不像邢夫人那样明目张胆地守财,但她在丧事上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她不出力也就罢了,还总是对负责操办丧事的王熙凤横加指责。在丧事进行了三天后,府内依旧混乱不堪,王夫人便气势汹汹地前来质问王熙凤。她没有看到王熙凤为了办好丧事所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困境,只是一味地责怪王熙凤办事不力。她不理解王熙凤在没钱没人的情况下,已经竭尽全力在维持局面。王夫人的这种挑刺行为,让王熙凤感到无比委屈和无奈。她不敢把没钱导致下人们不干活的实情告诉王夫人,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着压力。
邢夫人和王夫人的守财与挑刺,反映出她们的短视和自私。她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意识到贾府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贾母的去世,本应是家族成员团结一心、共度难关的时刻,但她们却为了个人私利而互相指责、互相拆台。这种内部的矛盾和纷争,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邢夫人和王夫人作为长辈,本应起到表率作用,带领家族成员共同应对困难。然而,她们的行为却让人心寒。她们的守财和挑刺,不仅伤害了王熙凤,也让贾府的其他成员感到失望和不满。这种家族内部的不和谐,使得贾府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更加脆弱,最终走向了衰败的结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理解与无奈之人
在贾母丧事的混乱局面中,李纨成为了理解王熙凤且心怀无奈的那个人,充分展现出她善良的本性和身处困境的无奈。
李纨向来是个端庄守礼、善良宽厚之人。在书中,她青春丧偶后便谨守妇道,带着年幼的儿子贾兰在贾府中低调生活。她不参与府中的纷争,一心教导儿子读书识字,是贾府中难得的清净之人。
当王熙凤在操办贾母丧事时陷入困境,面临着人手不足、资金短缺以及众人的指责时,李纨对她的处境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她深知王熙凤并非办事不力,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王夫人和邢夫人责备王熙凤,府内众人也对王熙凤不满时,李纨及时出场,替王熙凤解了围。她向大家讲述了王熙凤的难处,让众人明白王熙凤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一行为,体现出李纨的善良和公正,她不会随波逐流地去指责他人,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然而,李纨的理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王熙凤所面临的困境,她自己也充满了无奈。李纨虽然心疼王熙凤,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并不高,没有足够的权力和财力去帮助王熙凤。她只能在言语上给予支持,却无法在实际行动上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她看着王熙凤为了丧事操劳奔波,却无能为力,心中满是无奈。
从李纨对儿子贾兰的态度也能看出她的无奈。贾兰看到母亲劳累,便安慰母亲让她好好休息,还不忘自己读书。李纨看着懂事的儿子,心中既欣慰又无奈。欣慰的是儿子如此懂事,无奈的是自己只能困于这深宅大院,无法给儿子更好的未来。她深知贾府已经走向衰败,却无力改变现状。
李纨对王熙凤的理解和她自身的无奈,让我们看到了她善良的内心和在封建家族制度下的无奈处境。她就像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花朵,虽有善良和美好,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五、本回的艺术特色
1.情节设置的巧妙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情节设置精妙绝伦,通过贾母去世这一核心事件,巧妙地引出众人的不同表现,生动展现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贾母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她的去世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贾府众人的连锁反应。这一情节设置为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提供了绝佳的舞台。鸳鸯,这位对贾母忠心耿耿的丫鬟,在贾母去世后,心急如焚地找到王熙凤,恳求她把贾母的丧事办得风光些。她的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她对贾母的深厚感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她与王熙凤之间的微妙关系。鸳鸯深知王熙凤有能力操办丧事,但又担心王熙凤会因贾政的节俭要求而有所懈怠,所以才会急切地去提醒和恳求。而王熙凤,面对鸳鸯的请求,虽然满口答应,但内心却充满了无奈和焦虑。她既要顾及鸳鸯的请求,维护贾府的体面,又要面对贾府财力匮乏的现实困境,这种矛盾的心理通过情节的推进展现得淋漓尽致。
邢夫人和王夫人在贾母丧事上的表现,更是将她们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邢夫人守财吝啬,既不出钱也不出力,还妄图从中捞取好处;王夫人则挑刺指责,对王熙凤的努力视而不见。她们的行为不仅加剧了贾府内部的矛盾,也让读者看到了封建家族中长辈之间的勾心斗角和自私自利。
同时,本回情节设置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贾府作为封建贵族家庭,表面上繁华富贵,但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内部矛盾重重。贾母的去世,让贾府失去了最后的遮羞布,各种问题和矛盾纷纷浮出水面。王熙凤在操办丧事时的困境,如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反映了贾府经济的衰败和管理的混乱。而众人在丧事中的不同表现,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下人们为了钱而消极怠工,家族成员为了利益而互相指责,这些情节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丑恶。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通过贾母去世这一情节,巧妙地串联起众多人物和事件,展现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精彩的同时,也能对封建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人物描写的细腻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中,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精妙刻画,使得众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王熙凤的委屈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得入木三分。在操办贾母丧事时,她面临着重重困难。当贾琏告知她手中没钱,手下人都不办事时,她内心的无奈和焦急可想而知。然而,面对王夫人和邢夫人的指责,她却只能将委屈往肚子里咽。“委屈的凤姐,不敢把这个情况跟王夫人说,只好自己咽进肚里”,短短一句话,将凤姐的委屈和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她深知下人们不干活是因为没钱,但又不能向王夫人说明实情,这种有苦难言的心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的处境。在送葬前一日,王夫人责备她躲着享受,“凤姐听小丫头说完,一口鲜血吐了出来,随后倒在地上吐血不止”,这一行为描写更是将她内心的委屈和压力推向了极致,让读者为她的遭遇感到痛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鸳鸯的忠心同样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贾母去世后,鸳鸯心急如焚地找到王熙凤,“鸳鸯找到凤姐,希望她能把贾母的丧事,能办得风风光光,只因她听贾政说不必奢靡浪费”。从她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贾母的深厚感情和一片忠心。她深知贾母一生尊贵,希望贾母的身后事能够配得上她的身份和地位。她的言语和行动,都体现出她对贾母的敬重和不舍,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忠诚、重情的丫鬟形象。
此外,作者对李纨的描写也十分细腻。当王熙凤陷入困境时,李纨及时出场替她解围。“幸亏李纨及时出场,替凤姐解了围,并跟大家讲述了凤姐的难处”,这一情节展现了李纨的善良和公正。她能够站在王熙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她的难处,这种善解人意的品质在她的行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从她对儿子贾兰的态度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奈。“李纨看着儿子在想着自己的同时,还不忘记读书,很是欣慰”,但她又深知贾府的衰败无法改变,自己也无力给儿子更好的未来,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她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被细腻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腻描写,使《红楼梦》第一百十回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封建家族的世界中,与人物一同感受着喜怒哀乐。
3.语言表达的精准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了极高的精准度,作者凭借高超的语言功底,对各种场景和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在对主上赏赐的描述中,语言简洁而精准。“贾母去世后,主上念及贾府的功劳,赏赐一千两”,短短一句话,便清晰地交代了赏赐的缘由和具体数目。“念及贾府的功劳”体现出主上赏赐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其依据,暗示了贾府曾经的辉煌和地位。“赏赐一千两”则明确了赏赐的具体数额,让读者对贾府所获的恩遇有了直观的认识。这种精准的描述,既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赏赐惯例,又为后文贾府操办丧事时的资金困境埋下了伏笔,凸显出贾府经济的衰败。
对众人反应的刻画更是精准到位,生动地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当贾母临终前交代后事时,“宝玉嘴里答应,心里一酸,那眼泪便要流下来,又不敢哭,只得站着”,“嘴里答应”表现出宝玉对贾母的尊重,“心里一酸”和“眼泪便要流下来”则体现出他对贾母的深厚感情,而“又不敢哭,只得站着”则反映出他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将宝玉复杂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王熙凤在面对王夫人和邢夫人的责备时,“委屈的凤姐,不敢把这个情况跟王夫人说,只好自己咽进肚里”,“委屈”一词精准地概括了凤姐此时的心情,她为了办好丧事尽心尽力,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不敢说”和“咽进肚里”则进一步体现出她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无奈和隐忍,将凤姐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