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第2页)

 在宝玉还玉事件中,袭人的护玉行为更是将她对宝玉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她得知宝玉要将玉还给和尚时,她急忙拉住宝玉,坐在地上哭喊,任凭宝玉狠命推搡也不松手。她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玉的守护,更是对宝玉的守护。在她心中,玉是宝玉的一部分,失去了玉,就意味着失去了宝玉。她害怕宝玉还玉后会离开尘世,从此与她天人永隔。她的护玉行为,体现了她对宝玉的不舍和眷恋,也反映出她对宝玉未来的担忧。

 然而,在宝玉还玉事件中,袭人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她深爱着宝玉,希望他能幸福快乐。她知道宝玉在经历了诸多人生的磨难后,内心渴望解脱,而还玉出家或许是他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她不忍心看到宝玉继续在尘世中痛苦挣扎,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希望宝玉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割舍对宝玉的感情,她害怕失去宝玉。她已经习惯了在宝玉身边照顾他,她的生活已经与宝玉紧密相连。如果宝玉还玉出家,她的生活将会失去所有的意义。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袭人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在阻拦宝玉还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问自己,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是为了宝玉好。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是深厚而复杂的。她在生活照顾、责任担当和护玉行为中,都展现出了对宝玉的深情。而在宝玉还玉事件中的心理挣扎和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情感。她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3.贾环等人性格特征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的行为和言语,充分展现出他们自私、贪婪、堕落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点对贾府的命运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贾环自幼因庶出身份而心生自卑与怨恨,这种情绪逐渐演变成了他自私狭隘的性格。在贾府中,他常常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当众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与王仁一起骂起凤姐,并且还商量着要将巧姐卖了。巧姐是他的侄女,是贾府的后代,然而在他眼中,亲情毫无价值,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亲人的幸福,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令人不齿。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贾府中树敌众多,也让他成为了家族衰败的催化剂之一。

 贾芸原本是一个有一定上进心的人,他曾试图通过讨好凤姐来谋取一份差事。然而,在与贾环等人混在一起后,他逐渐被他们的堕落气息所感染。他参与到喝酒赌钱的行列中,对家族的困境视而不见。他的贪婪在此时也暴露无遗,他只看到了眼前的享乐,而忽视了家族的长远利益。他不再努力为家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反而成为了家族的负担,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贾蔷同样也是一个堕落的人物。他在贾府中本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却没有珍惜。他与贾环等人聚集在一起,吃喝玩乐,毫无节制。他的行为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影响了贾府的风气。他的堕落源于他内心的空虚和对责任的逃避,他不愿意面对家族的困境,只知道在享乐中麻醉自己。他的这种态度使得贾府的管理更加混乱,家族的凝聚力也逐渐消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仁作为王熙凤的哥哥,本应关心贾府的兴衰,然而他却与贾环等人勾结在一起,做出了伤害贾府的事情。他的贪婪和自私在卖巧姐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顾亲情,只看重金钱,为了一点利益就将自己的外甥女推向了火坑。他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道德,也让贾府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邢大舅则是一个典型的酒色之徒。他在贾府中喝酒赌钱,抱怨贾家人,完全没有一点长辈的样子。他的堕落和不负责任,使得他成为了贾府内部矛盾的制造者之一。他的行为让贾府的气氛变得更加压抑和紧张,也让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

 这些人的自私、贪婪、堕落的性格特点,对贾府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加速了贾府的衰败,使得贾府在经济上更加困难,声誉上更加受损。他们的存在也让贾府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家族的凝聚力逐渐消失。在他们的影响下,贾府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最终走向了灭亡。可以说,贾环等人的性格特点是贾府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的行为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堕落。

 四、主题思想探讨

 1.爱情与欲望象征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玉”象征欲望的观点,在《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宝玉还玉情节里,这一观点得到了深刻体现,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爱情与欲望主题,反映出小说对欲望的审视和对解脱之道的思考。

 从爱情角度看,“玉”与宝玉的爱情紧密相连。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真挚而深沉,那块通灵宝玉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相处的时光里,玉仿佛是爱情的信物,承载着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然而,爱情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黛玉的离世,让宝玉的爱情梦想破灭,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此时,玉所象征的爱情欲望,对宝玉而言,已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他意识到,尘世的爱情虽然美好,但却充满了无奈和痛苦,难以长久。所以,他决定还玉,也是在试图放下这段痛苦的爱情,摆脱爱情欲望的束缚。

 从欲望层面分析,“玉”不仅仅代表着爱情欲望,还象征着尘世的各种欲望。在贾府中,玉是宝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带来了众人的关注和呵护,也让宝玉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随着家族的兴衰变迁,宝玉逐渐看清了尘世欲望的虚幻。他看到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看到了人们为了欲望不择手段。这些欲望让他感到疲惫和厌恶,他不再愿意被这些欲望所左右。还玉的行为,正是他对尘世欲望的一种摒弃,他想要摆脱这些欲望的纠缠,寻求内心的平静。

 《红楼梦》通过宝玉还玉情节,对欲望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小说揭示了欲望的本质是虚幻和无常的。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的深渊。贾府的兴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族成员们为了权力、财富和地位,相互争斗,最终导致了家族的灭亡。这表明,过度的欲望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而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解脱之道。宝玉选择还玉出家,是他对解脱的一种尝试。他认为,只有放下尘世的欲望,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解脱意味着超越尘世的纷扰,回归到内心的纯净和安宁。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宝玉还玉情节,通过“玉”这一象征,深刻地展现了爱情与欲望的主题,对欲望进行了审视,并探讨了解脱之道。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内涵。

 2.家族兴衰寓意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的恶子承家情节,深刻地揭示了贾府家族兴衰的寓意,展现了家族内部腐败、堕落与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对家族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也凸显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

 从家族内部来看,恶子承家情节是贾府内部腐败堕落的集中体现。贾环、贾芸、贾蔷、王仁、邢大舅等人聚集在贾府,喝酒赌钱、争权夺利,全然不顾家族的兴衰和规矩。贾环自私狭隘,为了私利竟与王仁商量卖掉巧姐,亲情在他眼中一文不值;贾芸、贾蔷原本有一定机会为家族出力,却在堕落的氛围中迷失自我,只知享乐。这些不肖子孙的行为,就像蛀虫一样,不断侵蚀着贾府的根基。他们的存在,使得贾府内部矛盾重重,家族凝聚力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家族荣誉的成员,却为了个人私欲相互争斗,加速了家族的衰败。

 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时的社会风气腐败,官场黑暗,贾雨村因贪污被送去审问就是一个例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贾府难以独善其身。家族成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而且,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给贾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贾府作为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依赖着封建制度和社会关系生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贾府失去了原有的庇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结合《红楼梦》的整体主题来看,家族兴衰具有必然性。《红楼梦》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贾府的兴衰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衰败是封建制度腐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封建制度下,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权力和财富紧密相连。一旦家族内部出现腐败和堕落,失去了权力和财富的支撑,就必然走向衰败。而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也限制了家族成员的发展和创新能力,使得家族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恶子承家情节,通过展现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家族兴衰的寓意,让我们看到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这一情节不仅是对贾府命运的写照,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3.人生解脱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刻反映了人生解脱这一主题,不同人物对解脱的追求方式及背后原因各有不同,体现了《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与王国维的观点也存在一定契合。

 宝玉经历了爱情悲剧与家族兴衰,他的出家念头源于对尘世痛苦的深刻洞察。黛玉的离世让他的爱情梦想破灭,家族的衰败使他目睹了世态炎凉。那块通灵宝玉曾是他与尘世的纽带,如今却成了束缚。他与和尚的交谈,让他更加坚定了还玉出家的想法,认为只有放下尘世的一切,才能摆脱痛苦,获得心灵的自由。在他看来,尘世的繁华与情感都是虚幻无常的,出家是他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

 惜春的出家则更多地是因为对贾府内部丑恶现象的失望。她看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感受到了人性的丑恶和世态的炎凉。她不愿再卷入这纷繁复杂的尘世纷争,选择出家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她的解脱是对世俗的一种逃避,也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守护。

 从王国维的观点来看,人生充满了欲望,而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红楼梦》中的人物正是在欲望的驱使下,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是对欲望的一种摒弃,是对解脱之道的探索。他们试图通过出家,摆脱尘世欲望的纠缠,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红楼梦》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还体现在它对不同解脱方式的呈现上。宝玉和惜春虽然都选择了出家,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心境有所不同。这表明,人生解脱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脱之路。同时,小说也暗示了人生解脱的艰难。宝玉在还玉过程中,受到了袭人、紫鹃等人的阻拦,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难以轻易地实现解脱。

 《红楼梦》通过宝玉、惜春等人的出家念头,深入探讨了人生解脱的主题。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解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对人生解脱的哲学思考,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五、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照应手法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在情节上与前文存在诸多精妙的照应之处,这些照应不仅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宝玉与和尚谈到的“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内容,与第五回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第五回中,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中睡去,梦游太虚幻境。在那里,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这些都暗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太虚幻境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它是作者构建的一个超脱尘世的世界,在这里,贾宝玉初步了解到了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而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再次提及“太虚境”,这是对第五回的呼应,表明宝玉此时对尘世的虚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经历了黛玉的离世、家族的衰败等一系列变故,如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预示的那样,现实逐渐走向悲剧。此时提到“太虚境”,强化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虚幻感。

 “大荒山”“青埂峰”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象征。在小说开篇,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石头未用,便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石头经过修炼后幻化成通灵宝玉,随贾宝玉来到尘世。在第一百十七回中,宝玉与和尚的交谈中再次出现“大荒山”“青埂峰”,这是对故事源头的呼应。它提醒读者,宝玉的尘世之旅不过是石头的一段经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这种照应手法使小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结构,从石头的来历到它在尘世的经历,再到回归,展现了一种宿命的轮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种情节照应手法对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同章节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故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这些照应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作者精心构建的小说世界。同时,情节照应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等元素的反复出现,不断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命运的无常以及对尘世的超脱。它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楼梦》所传达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总之,情节照应手法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它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结构严谨、主题深刻的经典之作。

 2.人物对话艺术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的人物对话极具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以袭人阻拦宝玉还玉时的对话为例,袭人哭着喊着说:“上回丢了玉,几乎没有把我的命要了!刚刚儿的有了他。拿了去,你也活不成,我也活不成了!你要还他,除非是叫我死了!”这番急切而又充满情感的话语,将袭人对宝玉的深情和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宝玉的依赖和不舍,体现出她温柔、忠诚且执着的性格特点。而宝玉则回应道:“你死也要还!你不死也要还!”简洁而坚决的话语,凸显了他此时想要摆脱尘世、追求解脱的坚定决心,展现出他在经历诸多变故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性格中多了一份超脱和决绝。

 人物对话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当宝玉决定还玉后,与和尚的对话成为情节的关键转折点。和尚说:“我不要你们接待,只要银子拿了来,我就走。”宝玉则试探地问:“师父不必性急。现在家母料理,请师父坐下,略等片刻。弟子请问师父,可是从太虚幻境而来?”两人的对话逐渐深入,宝玉在交流中内心的想法也逐渐坚定,最终决定还玉。这一系列对话使得情节不断推进,从宝玉的犹豫到坚定,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思想。在贾环、贾芸等人的对话中,他们抱怨贾家人,还商量着卖巧姐,贾环说:“我是要些钱使,怎么能不抱怨呢。”王仁也附和着出谋划策。这些对话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反映出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堕落,深化了《红楼梦》中关于家族兴衰的主题。同时,宝玉与和尚关于“大荒山”“青埂峰”“太虚境”的对话,暗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体现了小说对人生解脱和命运的思考。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的人物对话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安排,展现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主题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对话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象征手法运用

 《红楼梦》第一百十七回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玉”和和尚的象征意义,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