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第2页)

 贾环等人的阴谋策划,是他们性格缺陷和利益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巧姐的幸福,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这一事件也进一步揭示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衰败,在利益的诱惑下,亲情和道德都变得不堪一击。

 2.邢夫人的态度与决策

 在巧姐被卖这一事件中,邢夫人的态度经历了明显的转变,其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这与她的身份、性格和处境密切相关。

 邢夫人本是个没主见的人,起初听到贾环等人的提议时,她并未立刻表态。她深知巧姐是贾琏的女儿,此事关系重大,不能轻易做决定。然而,当邢大舅和王仁在她面前将这门亲事说得天花乱坠,称若应了这门亲事,贾琏的官早复了,贾府的声势也会好起来时,她开始心动了。

 从身份上看,邢夫人是贾府的长辈,是巧姐名义上的奶奶。但她只是贾赦的继室,在贾府的地位有些尴尬。她没有亲生子女,在家族中的话语权有限。这种身份让她渴望通过一些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贾环等人描绘的美好前景,让她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

 性格上,邢夫人贪婪且目光短浅。她只看到了眼前可能得到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这件事的后果。她被邢大舅和王仁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认为只要促成这门亲事,就能得到好处。她没有想到,一旦事情败露,会给贾府带来怎样的灾难,也没有考虑到巧姐的未来。

 处境方面,当时贾府已经逐渐走向衰落,经济上也面临困境。邢夫人可能认为,这门亲事能为贾府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能让贾琏重新获得官职,恢复贾府的声势。她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王夫人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她深知巧姐是贾府的重要人物,不能轻易将她许配给外藩。但王夫人此时也有些无奈,因为贾琏不在家,她无法做主。而且邢夫人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坚决,王夫人也难以说服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终,邢夫人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同意了贾环等人的提议。她的这一决策不仅将巧姐置于危险的境地,也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衰败。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邢夫人的性格弱点和在贾府复杂环境中的无奈选择。

 3.平儿的察觉与应对

 平儿在贾府中向来心思细腻、聪慧过人,在巧姐被卖这一事件中,她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众人的诡计,并迅速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展现了她的机智和善良。

 平儿起初虽未直接参与到贾环等人的阴谋策划中,但她在贾府中掌管着诸多事务,对府中的风吹草动都格外留意。当她发现贾环、贾芸等人频繁往来,且行为举止有些鬼鬼祟祟时,心中便升起了一丝疑虑。她开始暗中观察他们的举动,留意他们的谈话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尤其是当她听到一些关于外藩要买亲眷的传言,再联想到贾环等人的异常行为,心中便有了不好的预感。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平儿开始四处打听消息。她利用自己在府中的人脉关系,从一些丫鬟、婆子口中了解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她终于确定了贾环等人的阴谋,知道他们想要把巧姐卖给外藩为妾。

 得知真相后,平儿心急如焚,但她并没有慌乱。她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谨慎处理。首先,她想到了寻求可靠之人的帮助。她找到了李纨和宝钗,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告知了她们。李纨和宝钗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三人决定共同想办法应对。

 平儿知道,要想阻止这一阴谋的发生,必须先稳住邢夫人。她亲自去见邢夫人,委婉地提醒邢夫人此事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她向邢夫人分析了巧姐在贾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一旦将她卖给外藩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她也暗示邢夫人,这件事可能会引起贾琏的不满,对邢夫人自己也没有好处。邢夫人听了平儿的话,心中开始有些动摇。

 为了确保巧姐的安全,平儿还安排了可靠的人时刻保护巧姐,防止贾环等人趁机下手。她让几个心腹丫鬟寸步不离地守在巧姐身边,并且叮嘱她们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刻向她报告。

 平儿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善良,成功地识破了贾环等人的诡计,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了巧姐的安全,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她的行为不仅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她对贾府和巧姐的忠诚与关爱。

 五、宝玉思想转变探究

 1.宝玉对功名的初始态度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之前,宝玉对功名利禄始终持着一种抵触和不屑的态度,这与他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经历密切相关。

 从性格层面来看,宝玉生性纯真、叛逆,他厌恶世俗的虚伪和功利。他不喜欢读那些“四书五经”等用于科举考试的书籍,认为这些书是用来追逐功名利禄的工具,充满了腐朽和虚伪的气息。他更愿意沉浸在诗词歌赋、儿女情长之中,与姐妹们一起吟诗作画、谈天说地,享受着纯真的情感和自由的生活。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毫无兴趣,他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回顾宝玉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有着深刻的根源。他生长在富贵之家,从小就见识了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看到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行为让他感到厌恶和反感。例如,贾赦为了几把扇子,不惜逼迫石呆子家破人亡;贾珍、贾琏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家族的名誉和利益。这些丑恶的现象让宝玉对功名利禄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恐惧,他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此外,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也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黛玉与他志同道合,他们都厌恶世俗的功利和虚伪,追求真挚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契合。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着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不屑。黛玉从不劝宝玉去追求功名利禄,这让宝玉感到无比的欣慰和理解。在黛玉的影响下,宝玉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抵触态度。

 宝玉还对那些热衷于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嗤之以鼻。他称他们为“禄蠹”,认为他们是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的人,失去了人性的本真。他不愿意与这些人交往,更不愿意走他们所走的道路。

 在本回之前,宝玉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他的性格和经历使他对世俗的功利和虚伪充满了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纯真、自由、平等的生活。这种态度也为他在本回中面对宝钗和袭人的劝谏时的思想转变埋下了伏笔。

 2.宝钗、袭人劝谏的影响

 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中,宝钗和袭人对宝玉的劝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宝玉思想的转变,而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宝钗的劝谏内容和方式别具一格。她深知宝玉对功名利禄向来不屑,直接劝说他追求仕途经济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宝钗采用了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她对宝玉说:“但能搏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她没有要求宝玉一生都投身于仕途,而是提出只要中一个举人,就算是对得起皇帝和祖宗了。这种说法既给宝玉留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又触动了宝玉内心深处对家族责任的认知。宝钗的务实性格在这次劝谏中也有所体现,她明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是家族延续荣耀的重要途径。她希望宝玉能通过科举为家族带来一些转机,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袭人的劝谏则更加侧重于情感和现实层面。她深知宝玉与自己的感情深厚,便从关心宝玉未来的角度出发。袭人对宝玉说,如今贾府大不如前,需要有人支撑门户。她以自己的担忧和对宝玉的期望来打动他,让宝玉意识到自己作为家族的一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地逃避责任。袭人还提及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宝玉的关系,让宝玉明白自己的选择会对整个家族产生影响。她的话语充满了温情和关切,使宝玉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她的建议。

 宝钗和袭人的劝谏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宝玉原本对功名利禄极为抵触,但在她们的劝说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一味地沉浸在儿女情长和诗词歌赋之中,而应该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尤其是宝钗的话,让宝玉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觉得可以先中一个举人,满足家族的期望,然后再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种思想的转变虽然是渐进的,但却是明显的。

 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书信中,贾政表达了对宝玉的期望,希望他能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这让宝玉感受到了父亲的压力和期望,进一步促使他思考自己的未来。贾政作为家族的长辈,他的话在宝玉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书信的到来,如同给宝玉的思想转变加了一把力,让他更加坚定了去尝试科举的决心。

 宝钗和袭人对宝玉的劝谏以及贾兰带来的贾政书信,共同促使宝玉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家族的期望,也展现了宝玉在面对责任和理想时的内心挣扎与成长。

 3.宝玉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

 宝玉思想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家庭责任、对未来的迷茫以及《红楼梦》所蕴含的主题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家庭责任是促使宝玉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贾府曾经是钟鸣鼎食之家,烈火烹油之盛,但此时已逐渐走向衰落。家族内部矛盾重重,经济上也陷入困境。宝玉作为贾府的重要成员,他感受到了家族兴衰的压力。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沉浸在儿女情长和诗词歌赋中,而应该承担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尤其是在听到宝钗和袭人提及家族需要有人支撑门户时,他内心的责任感被唤醒。他明白,科举入仕是当时家族延续荣耀的重要途径,自己有义务通过考取功名来为家族带来转机,恢复家族往日的辉煌。

 对未来的迷茫也是宝玉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经历了黛玉的离世、贾府的变故后,宝玉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他曾经追求的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已经破碎,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科举考试似乎为他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方向。他觉得可以先按照家族的期望去尝试考取功名,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新的人生意义。而且,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而科举入仕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他带来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

 从《红楼梦》的主题和价值观来看,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宝玉思想的转变也体现了他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的无奈和妥协。在当时的社会,科举是文人的主要出路,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功名紧密相连。宝玉虽然内心厌恶世俗的功利和虚伪,但他无法完全摆脱社会的束缚。他的思想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扭曲,即使是像宝玉这样叛逆的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同时,《红楼梦》也强调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宝玉看到了身边人的悲惨命运,如黛玉的香消玉殒、贾府的衰败等,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一种相对妥协的方式,试图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种思想转变也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宝玉思想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责任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和《红楼梦》的主题价值观,共同促使他做出了思想上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宝玉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六、本回的艺术特色与主题表达

 1.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

 《红楼梦》第一百十八回在情节设置上独具匠心,多条线索交织并行,情节起伏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本回采用了多条线索交织的叙事手法,使故事丰富多元又紧密相连。惜春出家、贾政借银、巧姐被卖、宝玉思想转变等情节各自发展,却又相互影响。惜春出家的情节展现了她对尘世的决绝和对佛教的追求,反映了贾府内部的精神困境;贾政借银则揭示了贾府经济上的窘迫和世态的炎凉;巧姐被卖事件凸显了贾府内部的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宝玉思想转变体现了他在家族兴衰面前的无奈与成长。这些线索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全方位地展现了贾府在衰落过程中的种种景象。

 情节的起伏变化也是本回的一大亮点。故事中充满了意外和转折,使读者的情绪随之波动。例如,贾政向赖尚荣借银,本以为凭借往日的恩情能顺利借到,却遭遇冷遇,赖尚荣的冷漠态度让人大跌眼镜,也让贾政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这一情节的转折凸显了世态的炎凉。又如,巧姐被卖的阴谋,从贾环等人的策划到平儿的察觉和应对,情节跌宕起伏。贾环等人自以为阴谋得逞,邢夫人也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然而平儿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计划,使局势发生了逆转。这种情节的起伏变化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