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七尼

七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一、《红楼梦》尼姑群体概述

 在《红楼梦》这一鸿篇巨制中,尼姑群体是一个独特且不容忽视的存在。书中的尼姑们身份各异、性格多样,她们分布于不同的庵堂,如栊翠庵、水月庵等,在贾府及周边的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这些尼姑有的出身官宦世家,如妙玉,本是苏州世代官宦家庭的小姐,因自幼多病才带发修行;有的则身世普通,在庵中过着清苦的生活。她们的修行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真心向佛,试图在佛门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而有的则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或是为了躲避尘世的纷扰而选择出家。

 尼姑群体在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情节推动来看,她们参与了许多重要的事件。例如净虚,她干预张金哥的“一女两许案”,通过王熙凤的势力摆平此事,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妙玉则在大观园的茶会等情节中,以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复杂性。

 从文化层面而言,尼姑群体是佛教文化在书中的体现。她们的修行生活、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认知和态度。同时,她们的存在也与贾府等世俗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尘世的喧嚣与佛门的清净,引发读者对人生、欲望、信仰等问题的思考。总之,《红楼梦》中的尼姑群体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二、妙玉:纯粹与矛盾交织的带发修行者

 1.身世背景与成长经历

 妙玉出身于苏州的一户世代官宦家庭,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她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在那个注重门第和学识的时代,官宦世家的熏陶让妙玉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所处的家庭风气正直、端静,这培养了她不阿世不附势的性格特质,使她在面对世俗的繁华与诱惑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清醒。

 妙玉出家并非出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而是幼年多病且久治无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孩子的健康,许多家庭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而入空门便是其中之一。妙玉无奈之下亲自入了空门,从此开始了带发修行的生活。这种并非自愿的出家方式,也为她日后的内心矛盾埋下了伏笔。

 在出家之前,妙玉作为官家小姐,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私塾教育让她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她在写作诗赋方面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才华。虽然在与林黛玉、史湘云联诗时,她的表现并未超出二人,但《世难容》中称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从道姑修仙的角度来看,她的才华仍有值得称道之处。

 家庭环境对妙玉的影响深远。官宦家庭的教养使她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对政治、权力、名利等世俗之物都看得很淡。然而,这种清高的性格也让她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孤傲、不合群。她不屑于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却又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影响。

 来到贾府后,妙玉住进了栊翠庵。尽管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但她内心的波澜却从未平息。她的出身和早期经历让她既有着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又有着对尘世情感的渴望。她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挣扎,试图在佛门的清规戒律与内心的欲望之间找到平衡,但这谈何容易。妙玉的身世背景和成长经历塑造了她复杂而独特的性格,也为她在《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2.性格特点与行为表现

 妙玉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孤傲与清高。她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又带发修行,这使得她自视甚高,不屑与世俗之人交往。在栊翠庵这个清净之地,她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周围的一切。

 贾母携刘姥姥逛大观园,众人来到栊翠庵品茶。贾母表示刚吃了酒肉,怕冲了菩萨,没有深入庵内。然而,妙玉却不顾贾母的顾虑,拉着林黛玉、薛宝钗去屋内喝梯己茶。这一行为显示出她对所谓世俗规矩的不屑,在她看来,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全然不把贾母的身份和顾虑放在眼里。

 当贾宝玉跟着进来也要喝茶时,妙玉给他拿了一个较大的器皿,并打趣说“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她将贾宝玉比作刘姥姥,借此奚落,足见其对刘姥姥的嫌弃。在妙玉心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贾府中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能入她的眼,而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则被她视为粗俗不堪之人。这种众生不平等的观念,与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背道而驰,也凸显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

 妙玉的脱俗体现在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上。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对政治、权力、名利等世俗之事毫无兴趣。她追求一种与天、与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享受孤独,认为自己有尊严、有价值,不可轻亵。在大观园这个充满世俗纷争的地方,她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纯净,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在与林黛玉的交往中,妙玉也展现出了她的独特性格。当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时,妙玉暗中撞见并主动续联。她评价林黛玉的诗“过于颓败凄楚”,认为自己的续联可以翻改黛湘原诗的意境。这一方面显示出她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对林黛玉诗作的一种批判态度。她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

 然而,妙玉的孤傲清高也使她在人际交往中陷入困境。她的不合群让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难以真正融入贾府的生活。她虽然身处佛门,但却无法摆脱世俗的情感和欲望。她对贾宝玉有着特殊的情感,当贾宝玉生日时,她用粉红笺子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这一行为暴露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愫。她试图用清高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的情感,但却无法完全做到。

 妙玉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既展现了她的独特魅力,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她的孤傲清高使她在精神上保持了独立和纯净,但也让她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她在修行与情感之间挣扎,最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她的故事是《红楼梦》中一段独特而深刻的篇章,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3.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

 妙玉对宝玉的情感,犹如深埋在冰雪之下的火种,看似平静,实则炽热。尽管她身为带发修行的尼姑,本应斩断尘缘,一心向佛,但在与宝玉的接触中,她的内心渐渐泛起了涟漪。

 当贾宝玉生日时,妙玉用粉红笺子写下“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这粉红笺子,如同她内心深处隐秘情感的象征,在佛门的清冷中透露出一丝温情。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这种表达对于一个尼姑来说,无疑是大胆而又隐晦的。她虽以“槛外人”自居,试图与尘世保持距离,但这一声“芳辰”的遥叩,却泄露了她对宝玉的关注与牵挂。

 妙玉对宝玉的情感,源于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共鸣。宝玉同样是一个不被世俗所拘束的人,他尊重女性,追求自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妙玉爱读庄子,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而宝玉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们在思想上的契合,让妙玉在宝玉身上找到了知音。然而,这种情感却与她的修行身份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作为佛门弟子,妙玉本应遵循“四大皆空”的教义,摒弃一切世俗的情感和欲望。但她对宝玉的感情却如同一团乱麻,缠绕在她的心头,让她无法释怀。她试图用修行来压制这份情感,在栊翠庵的青灯古佛前,她日夜诵经,希望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然而,每当宝玉出现在她的面前,她的内心便会不由自主地泛起波澜。

 在与宝玉的交往中,妙玉的行为也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对宝玉表现出特殊的关注和照顾,如用珍贵的茶具为他泡茶,与他进行深入的交谈;另一方面,她又试图用孤傲和清高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的情感,对宝玉进行奚落和调侃。这种矛盾的行为,正是她内心矛盾的外在表现。

 妙玉在修行与情感之间的挣扎,对她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内心矛盾使她陷入了痛苦和迷茫之中,无法真正地投入到修行中去。她的凡心未除,让她在佛门中显得格格不入,也让她在贾府中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存在。最终,贾府的败落和她自身的情感纠葛,使她陷入了困境。她在瓜州渡口“红颜不得不屈从于枯骨”,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使史湘云和贾宝玉最终相遇,而她自己则下落不明。

 妙玉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矛盾,是《红楼梦》中一段深刻而动人的描写。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封建礼教和宗教教义的束缚下,人们对自由情感的渴望和追求。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4.佛法修为与人生困境

 妙玉自幼带发修行,按常理说应在佛法上有较深的造诣。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介绍她时提到“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可见她在经文方面有一定的基本功,具备作为修行者的基本素养。然而,深入探究她的行为和思想,会发现她的佛法修为存在诸多问题。

 妙玉的凡心未除是她修行的一大困境。尽管身处佛门,她却难以割舍尘世的情感和欲望。她对贾宝玉有着特殊的情感,在贾宝玉生日时,用粉红笺子送去祝福,这一行为完全不符合佛门弟子应有的清心寡欲。她虽以“槛外人”自居,试图与尘世划清界限,但内心深处对宝玉的牵挂却暴露了她的凡心。这种情感的纠葛使她在修行的道路上徘徊不前,无法真正做到四大皆空。

 众生平等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但妙玉却有着明显的众生不平等观念。贾母携刘姥姥逛大观园到栊翠庵品茶时,贾母因刚吃了酒肉怕冲了菩萨,没有深入庵内。妙玉却不顾贾母的顾虑,拉着林黛玉、薛宝钗去屋内喝梯己茶。当刘姥姥喝了贾母剩下的茶后,妙玉嫌弃刘姥姥弄脏了杯子,让下人将杯子搁在外面。在她眼中,贾府的主子们与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有着天壤之别,这与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理念背道而驰。她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只看重与自己身份和精神层面相近的人,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而对其他人则不屑一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从他人的评价中也能看出妙玉佛法修为的不足。邢岫烟形容她“僧不僧、俗不俗”,这精准地概括了妙玉在修行中的矛盾状态。她既没有完全遵循佛门的清规戒律,做到心无杂念;又无法像世俗之人一样坦然地享受尘世的生活。她试图在佛门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但却始终未能成功。

 贾宝玉都明白“随乡入乡”的朴素佛法道理,而妙玉这个自幼参禅的人却不懂。当贾宝玉嫌弃妙玉给自己的是俗器时,妙玉生气地说贾府未必能找到这样的俗器。这表明在她的世界观里,金玉依旧是金玉,与普通俗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她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法中对物质平等看待的观念。

 妙玉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境,使她陷入了人生的迷茫。她渴望在佛门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但却无法摆脱世俗情感和观念的束缚。她的行为和思想与佛教教义的冲突,让她在修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最终,贾府的败落和她自身的修行困境,使她的命运走向了悲剧。她在瓜州渡口的遭遇,或许正是她无法突破修行困境的必然结果。妙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修行不仅需要外在的形式,更需要内心的觉悟和对教义的深刻理解。

 三、智能:为爱勇敢的小尼姑

 1.庵中生活与情感萌动

 智能在水月庵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着青春少女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渴望。水月庵虽是佛门清净之地,但对于正值豆蔻年华的智能来说,这里的生活单调而乏味。庵中的日常无非是诵经礼佛、打扫庭院,日复一日的重复让她的内心渐渐生出了对别样生活的向往。

 庵中的环境对智能的情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的尼姑们,或年老古板,或清心寡欲,她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智能这个青春少女格格不入。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同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着自由和新鲜的空气。庵中的清规戒律虽然约束着她的行为,但却无法抑制她内心对爱情的懵懂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