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贾探春(第2页)
探春用自强为自己筑起一道屏障,努力摆脱庶出身份带来的阴影。她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贾府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价值。她的自强,不仅是对自卑的抗争,更是对命运的不屈挑战。
5.敢说敢为
贾探春敢说敢为的性格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理家时,她就敢与王熙凤“叫板”。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手段狠辣,众人皆惧,而探春理家时,面对王熙凤定下的一些不合理旧例,毫不畏惧地提出质疑和改革。当王熙凤的亲信平儿来传达意见时,探春直言不讳地指出旧例的弊端,甚至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番话不仅是对王熙凤管理方式的挑战,更是她内心抱负的大胆抒发。
抄检大观园时,她打王善保家的耳光更是敢说敢为的经典体现。王善保家的仗着邢夫人的势,在园中肆意妄为,到探春处时还不识趣地动手动脚。探春怒不可遏,当场打了她一巴掌,并严厉斥责其狗仗人势、专管生事。这一巴掌,打得王善保家的颜面扫地,也让众人看到了探春维护尊严的决心。
探春这种勇气背后,源于她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她深知贾府内部的腐朽和不公,不愿随波逐流,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现状。她的敢说敢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观念,展现了她的独立人格和反抗精神,也让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6.忧患意识
贾探春对家族命运有着深刻的关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在多个情节中都有体现。抄检大观园时,她痛心疾首地指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言论,展现出她对家族内部矛盾和危机的清醒认识,她深知自相残杀会加速家族的衰败。
探春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家族。在理家期间,她敏锐地察觉到贾府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和管理上的混乱。于是,她果断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免去重复的费用、推行大观园承包制等。这些举措旨在开源节流,提高管理效率,缓解家族的经济压力。她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由于贾府内部的腐朽和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家族的命运。
探春的忧患意识源于她的远见卓识和对家族的责任感。她明白贾府表面的繁华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却无力回天。她的努力和抗争,虽然无法阻止家族的衰败,但却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勇气,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无奈。
四、贾探春的人物评价
1.书中评价
《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贾探春有着各自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侧面展现了她丰富的形象特点。
王熙凤对探春的评价极高。当平儿向她汇报探春理家的情形后,她连夸三个“好”,称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儿”,还想拉她“做个臂膀”。王熙凤善识人才,她的夸赞体现出探春精明能干、有管理才能,在处理家族事务时果断且有谋略,能够在复杂的贾府中应对自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薛宝钗说“我们家里姑娘们就算她是个顶尖儿”。这表明在薛宝钗眼中,探春在众姐妹中出类拔萃。探春才情出众,发起成立诗社,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她举止大方,心性高贵,在各种场合都能展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
贾琏的小厮兴儿称探春是“玫瑰花,又红又香,只是有些扎手”。“又红又香”形象地描绘出探春容貌出众、才情四溢,如同娇艳的玫瑰般惹人喜爱;“有些扎手”则反映出她有个性、有主见,面对不合理的事情敢于反抗,不会轻易妥协,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原则。
这些人物的评价综合起来,全面地勾勒出贾探春精明干练、才情出众、心性高贵且有个性的形象特点,使她在《红楼梦》众多女性角色中脱颖而出。
2.评点者评价
红学评点者对贾探春的评价丰富多样,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
部分评点者高度赞扬探春的才能与见识。他们认为探春精明能干,在理家时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智慧和改革精神。她果断决策,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推行的改革措施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若贾府能持续推行,或许能延缓衰败之势。这些评点者看到了探春在封建家族中难能可贵的进取精神,将她视为有远见、有作为的女性典范。
然而,也有评点者关注到探春的局限性。他们指出,探春虽有才华和抱负,但受封建礼教和庶出身份的束缚,她的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触动贾府的腐朽根基。她在处理与赵姨娘的关系时,为维护自身地位而表现出的决绝,虽有无奈,但也反映出封建等级观念对她的影响。
相同点在于,多数评点者都认可探春是《红楼梦》中极具光彩的人物,肯定她的才情和能力。不同之处在于,部分评点者侧重于赞美她的闪光点,而另一些则更注重分析她所处环境的制约和自身的不足。总体而言,这些评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贾探春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认识。
3.现代视角评价
从现代视角看,贾探春的性格、行为和命运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启示。她性格独立,心性高贵,不依赖他人,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坚守自我,展现出强大的内心力量。她的精明干练令人钦佩,理家时果断决策、大胆改革,体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创新精神,这在现代职场中也是极为宝贵的品质。
她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不认生母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她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她试图摆脱身份的束缚,追求平等和尊严。在诗社活动和理家事务中,她积极展现自己的才华,争取话语权,挑战了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
然而,探春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庶出身份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使她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远嫁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这反映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不公,即便她有才华和能力,也难以改变命运。
贾探春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她的自强、进取和对平等的追求,激励着现代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突破传统的束缚,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她的悲剧命运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代社会给予女性的平等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贾探春的角色分析
1.礼法争议
贾探春在处理与赵姨娘、宗法制度等关系时,引发了诸多礼法争议。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庶出子女需尊崇嫡庶有别。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只认王夫人为母,这一行为虽违背了传统的母子亲情观念,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其合理性。赵姨娘行事糊涂、自私自利,常做出有失体面之事,若探春与之亲近,会损害自己在贾府的声誉和地位。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贾府的体面,不得不割舍亲情,遵循宗法制度。
然而,这种行为也存在局限性。从亲情角度看,不认生母让探春在情感上承受了巨大痛苦,她内心深处其实渴望亲情。而且,她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与赵姨娘的矛盾,引发了家庭内部的纷争。在赵国基丧礼赏银事件中,赵姨娘大闹,认为探春不顾亲情,这使得探春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此外,探春虽试图通过遵循宗法制度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但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她的庶出身份始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她的努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他人的看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总体而言,探春在处理礼法关系时的行为,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2.诗书双绝
贾探春在诗词创作和书法方面皆才华出众。在诗词创作上,她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之一,自号“蕉下客”,积极参与诗社活动,留下了不少佳作。
她的《咏白海棠》中“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以玉和雪来形容白海棠的高洁与柔美,生动地展现出白海棠的神韵,体现了她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簪菊》里“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将簪菊的情景描绘得富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清冷高洁的意境,展现出她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书法方面,从她的住处秋爽斋的布置可见一斑。“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书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如此浓厚的书法氛围,暗示着探春对书法的热爱与钻研。她能在诗社活动中承担誊录诗作的任务,也从侧面反映出她书法技艺的娴熟。
贾探春的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女性的细腻情感,又不乏豁达的胸怀。她的书法虽未在书中详细描写,但从环境烘托和她的才情来看,应是刚柔并济,颇具韵味。她诗书双绝,在大观园众多姐妹中独树一帜,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3.改革实践
贾探春的改革实践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其改革有着深刻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当时,贾府已呈衰败之势,内部管理混乱,经济入不敷出。探春敏锐地察觉到家族的危机,她怀着对家族命运的责任感,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贾府的颓势。其目标在于开源节流,提高家族的管理效率,增强家族的经济实力,以延续贾府的繁荣。
为实现这些目标,探春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财务管理上,她免去了贾环、贾兰、宝玉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以及姑娘们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费,杜绝了不必要的开支。在大观园管理方面,她借鉴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方法,推行承包制,让服役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园子,将其变为生产性种植园。这一举措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让管园艺的下人获得收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园子焕发生机。
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贾府的经济压力,提高了大观园的管理效率,让荣府的管事娘子们对探春刮目相看,连王熙凤都对她赞赏有加。然而,改革最终还是失败了。
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贾府内部的腐朽根深蒂固,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了改革的推行。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改革不满,暗中抵制,使得改革难以深入进行。其次,探春的庶出身份也给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她在贾府的地位不够稳固,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权力。此外,改革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只是针对一些表面问题进行修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贾府的危机。
贾探春的改革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们认识到,改革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阻力和困难。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制度建设和长远规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改革还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成功。尽管探春的改革失败了,但她的努力和尝试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无奈。
4.才华远见
贾探春才华横溢且具有远见卓识,在《红楼梦》中独树一帜。她发起成立海棠诗社,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其诗作如《咏白海棠》《簪菊》等,展现出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在诗社活动里,她见解独到,能提出新颖的观点,与姐妹们交流时尽显才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探春对家族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抄检大观园时,她痛心疾首地指出家族内部自相残杀的危害,称“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可见她对家族危机的清醒认识。理家时,她敏锐察觉到贾府经济入不敷出和管理混乱的问题,果断推行改革,试图挽救家族颓势。
她对社会问题也有一定思考。虽身处闺阁,但她渴望像男儿一样“立一番事业”,反映出她对封建礼教束缚女性的不满和对平等的追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探春的才华和远见却难以施展。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她庶出的身份更是限制了她的发展。她的改革最终失败,抱负无法实现,只能远嫁他乡,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她的才华和远见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显得无奈而悲哀。
六、贾探春的主要亲属关系
1.与赵姨娘的关系
贾探春与赵姨娘的母女关系极为复杂,充满了矛盾与无奈。赵姨娘出身卑微,行事糊涂且自私自利,常为一己私利做出有失体面之事,这让探春在贾府众人面前倍感尴尬。例如,在赵国基丧礼赏银事件中,赵姨娘大闹,逼迫探春破例多给赏银,全然不顾女儿的处境和声誉。
这种关系的形成,主要源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之别。在贾府,嫡庶界限分明,庶出的探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不得不与行事粗鄙的赵姨娘保持距离。同时,赵姨娘自身的行为也让探春对她心生不满和失望。
对探春性格的影响,使她变得更加自强和独立。为了摆脱庶出身份带来的阴影,她努力提升自己,在诗社和理家事务中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能力。然而,不认生母也让她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亲情上有所缺失。
在命运方面,这种关系加剧了她的悲剧色彩。庶出身份本就限制了她的发展,与赵姨娘的矛盾又让她在贾府的处境更加艰难。尽管她努力抗争,但最终仍无法改变远嫁的命运,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2.与贾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