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薛宝钗(第2页)

 薛宝钗理性冷静的性格对她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这种性格使她能够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情绪左右,从而做出恰当的反应。在面对家族利益和个人情感的冲突时,她能以理性的态度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和家族最有利的方式。例如在金玉良缘的问题上,她虽然对宝玉有一定的感情,但更明白这背后所涉及的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教的要求,因此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感,遵循家族的安排。然而,这种过度的理性冷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她失去了一些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她的形象显得有些冷漠和世故。

 4.虚伪矫情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薛宝钗的一些行为被部分读者视为虚伪矫情。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她深知贾母喜好热闹戏文和甜烂之食,便投其所好地回答,让贾母十分欢喜。这种刻意迎合的行为,在一些人看来是为了讨好长辈,获取好感,显得有些虚伪。

 金钏儿投井事件发生后,薛宝钗前去安慰王夫人。她劝慰王夫人说金钏儿可能是不小心失足掉进井里,即便死了也不过是个糊涂人,多赏她几两银子也就罢了。这番话看似在安慰王夫人,实则是在淡化金钏儿死亡的悲剧性,为王夫人开脱责任。她没有对金钏儿的死表现出应有的同情和惋惜,反而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处理此事,这让不少读者觉得她矫情做作。

 薛宝钗虚伪矫情性格的形成,与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薛家作为四大家族之一,有着深厚的封建礼教传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封建道德规范,学会察言观色、迎合他人。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行为举止。

 她背后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在复杂的贾府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贾府这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的大家庭中,只有赢得长辈的喜爱和认可,才能为自己和家族争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她通过讨好贾母、安慰王夫人等行为,来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这种虚伪矫情的行为也让她失去了一些真诚和坦率,使她的形象在部分读者心中大打折扣。

 四、薛宝钗的人际关系

 1.与贾宝玉的关系

 在《红楼梦》的爱情画卷中,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和婚姻关系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之间的故事,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受到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深刻影响。

 “金玉良缘”是他们关系的重要纽带。薛宝钗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而贾宝玉则衔玉而生,那块通灵宝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一巧合被众人渲染成“金玉良缘”,成为了他们婚姻的一种预示。从家族的角度来看,“金玉良缘”符合封建家族利益的考量。薛家希望通过与贾家联姻,巩固家族的地位和财富;而贾家也希望借助薛家的经济实力,维持家族的繁荣。因此,“金玉良缘”在一定程度上是家族利益的结合,而非纯粹的爱情。

 在相处过程中,薛宝钗和贾宝玉既有互动,也存在着矛盾。贾宝玉是一个叛逆的贵族公子,他厌恶科举仕途,追求自由和真情。而薛宝钗则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认为男子应该走“仕途经济”之路,多次规劝贾宝玉要读书上进,立身扬名。这使得贾宝玉对她产生了反感,认为她是“国贼禄鬼之流”。然而,他们之间也并非完全没有感情。在一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彼此的关心和在意。例如,贾宝玉挨打后,薛宝钗前去探望,虽然言语中带着责备,但也流露出了对他的心疼。

 最终,在封建家长的安排下,薛宝钗和贾宝玉结为了夫妻。然而,这场婚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贾宝玉心中始终爱着林黛玉,对薛宝钗只是一种敬重和感激之情。婚后,他依然沉浸在对林黛玉的思念中,无法真正接受薛宝钗。而薛宝钗则在这场婚姻中陷入了痛苦和无奈。她努力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用自己的温柔和体贴来打动贾宝玉,但却始终无法走进他的内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场婚姻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彻底对尘世绝望,最终选择了出家,抛弃了世俗的一切。而薛宝钗则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守着空房,孤独地度过余生。他们的婚姻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爱情的摧残,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2.与林黛玉的关系

 在《红楼梦》的故事里,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关系经历了从猜疑、对立到和解、惺惺相惜的显着转变。

 最初,两人之间充满了猜疑与对立。林黛玉敏感细腻,自小寄人篱下,内心本就缺乏安全感。而薛宝钗容貌美丽、举止娴雅,又博学多才,深得贾府众人喜爱,这让林黛玉心生醋意。同时,“金玉良缘”的说法在贾府中流传,使得林黛玉认为薛宝钗是她与贾宝玉爱情的潜在威胁。在一些场合中,林黛玉会用尖酸刻薄的言语讽刺薛宝钗,而薛宝钗虽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也对林黛玉的态度有所不满。例如,在一次行酒令时,林黛玉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薛宝钗当时虽未当场指责,但后来私下里对林黛玉进行了一番教导,这也让林黛玉觉得薛宝钗是在借机教训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关系逐渐发生了转变。在薛宝钗生日宴上,她点戏点菜都迎合贾母喜好,林黛玉却在一旁打趣,而薛宝钗并未生气,反而展现出宽容的态度。此后,薛宝钗对林黛玉多有关照。当她得知林黛玉身体不好,便送燕窝等补品给她,还细心地叮嘱她如何调养身体。这种真诚的关怀让林黛玉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防备。

 她们关系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情感因素来看,两人虽性格迥异,但都是才情出众的女子,在长期的相处中,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林黛玉逐渐认识到薛宝钗并非是她想象中的竞争对手,而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而薛宝钗也理解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苦衷,对她多了几分同情和关爱。从现实因素考虑,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她们都需要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两人同为女子,面临着相似的命运和压力,这使得她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支持。

 后来,她们变得惺惺相惜。在诗社活动中,她们相互切磋诗词技艺,交流创作心得。林黛玉不再对薛宝钗冷嘲热讽,而是真诚地与她交流。薛宝钗也更加关心林黛玉的生活和情感,两人成为了彼此在贾府中难得的知己。她们关系的转变,不仅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女性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珍贵情感。

 3.与贾府众人的关系

 在贾府这个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薛宝钗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情商,与众多重要人物建立了独特的关系,这些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处境。

 与贾母的关系上,薛宝钗深谙讨好之道。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喜好热闹戏文和甜烂食物,薛宝钗在贾母为她过生日询问喜好时,便投其所好地回答,还奉承贾母说凤丫头再巧也巧不过她。这种迎合让贾母对她十分满意,称赞她“稳重和平”。她与贾母交往的策略是尊重长辈喜好,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对长辈的敬重,从而赢得贾母的喜爱。这使得她在贾府中获得了长辈的认可,为自己在贾府的立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夫人是贾府的实际管理者之一,薛宝钗与她的关系密切且微妙。金钏儿投井事件发生后,王夫人内心不安,薛宝钗主动安慰她,淡化金钏儿死亡的悲剧性,还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金钏儿妆裹。她的这种做法既为王夫人开脱了责任,又展现出自己的懂事和体贴。在与王夫人交往中,她以维护王夫人的利益和形象为出发点,成为王夫人心中理想的儿媳人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

 王熙凤是贾府的管家,精明能干但也心狠手辣。薛宝钗与她相处时,保持着一种既不过分亲近也不疏远的态度。她欣赏王熙凤的管理才能,但也不会卷入王熙凤的权力斗争中。在一些场合,她会巧妙地夸赞王熙凤,如说“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既给了王熙凤面子,又抬高了贾母。这种策略让她在王熙凤面前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避免了与她产生冲突,使自己在贾府的权力漩涡中得以全身而退。

 史湘云与薛宝钗关系十分要好。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生活不如意,薛宝钗对她关怀备至。她不仅接史湘云到自己身边,还帮她筹备螃蟹宴,解决她的经济困难。在与史湘云交往中,薛宝钗展现出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一面,用真心对待她,赢得了史湘云的真心喜爱和感激。史湘云曾说“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这种亲密的关系让薛宝钗在贾府的年轻一辈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增加了她的人缘。

 薛宝钗与贾府众人的关系是她在贾府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她通过不同的交往策略和方式,与不同人物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在贾府中获得了上上下下的认可和好评。这些关系使她在贾府的地位日益稳固,处境也相对顺遂,但同时也让她深陷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封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薛宝钗的人生悲剧

 1.婚姻悲剧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悲剧,宛如一朵在封建礼教寒冬中凋零的花,其根源深深扎根于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土壤之中。

 封建礼教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在封建社会,婚姻并非基于男女双方的爱情,而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金玉良缘”的说法,成为了封建家长为他们安排婚姻的堂皇借口。薛宝钗自幼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深知自己的婚姻不能由自己做主,只能顺从家族的安排。她努力遵循封建道德规范,试图成为一个合格的封建淑女,以匹配贾宝玉的身份和地位。而贾宝玉则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厌恶科举仕途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这种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在婚姻中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

 家族利益也是导致这场婚姻悲剧的重要因素。薛家虽富,但在政治地位上不如贾家。通过与贾家联姻,薛家可以巩固自己的家族地位,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利益。而贾家也希望借助薛家的财富,维持家族的繁荣。因此,“金玉良缘”成为了两个家族利益的结合点。在家族利益的驱使下,薛宝钗和贾宝玉被强行捆绑在一起,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意愿被完全忽视。

 在婚姻中,薛宝钗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无奈。她努力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用自己的温柔和体贴来打动贾宝玉。然而,贾宝玉心中始终只有林黛玉,对薛宝钗只是一种敬重和感激之情。婚后,他依然沉浸在对林黛玉的思念中,对薛宝钗的关心和付出视而不见。薛宝钗看着自己的丈夫整日郁郁寡欢,却无法走进他的内心,这种孤独和无助让她感到无比痛苦。

 这场婚姻悲剧对薛宝钗的人生产生了沉重的打击。她原本是一个才华出众、聪明伶俐的女子,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婚姻的不幸让她的人生陷入了困境。她失去了自由和爱情,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和无奈。她的一生,就像一颗被封建礼教打磨的珍珠,虽然光彩夺目,但却失去了原本的自由和活力。最终,她只能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余生,成为封建礼教的又一个受害者。

 2.社会悲剧

 薛宝钗所处的封建社会,宛如一座无形的牢笼,对女性施加着沉重的束缚与压迫,而她便是这封建礼教下的典型受害者。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她们被剥夺了接受系统教育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一生的价值似乎只体现在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便像薛宝钗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也只能将自己的学识和智慧隐藏起来,遵循封建礼教的规范,做一个端庄贤淑的淑女。她精通诗词书画、知晓诸子百家,但这些才华只能在闺阁中偶尔展现,无法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发挥作用。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极为严苛,她们必须遵守三从四德,言行举止都要符合规范。薛宝钗从小就被教导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以端庄稳重的形象示人。她不能像男子一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即使内心有不满和痛苦,也只能默默忍受。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她不能主动追求自己所爱,只能被动地接受家族的安排。“金玉良缘”看似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实则是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产物,她无法抗拒,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作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薛宝钗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她努力遵循封建道德规范,试图成为一个完美的封建淑女,却失去了自我。她的婚姻并不幸福,贾宝玉心中始终只有林黛玉,她在婚姻中孤独寂寞,却无法改变现状。她的一生都在为家族的利益和荣誉而活,却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

 薛宝钗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和时代局限性。封建礼教的束缚严重压抑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封建家族的利益至上观念,使得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被忽视,导致了无数的婚姻悲剧。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时代局限性使得像薛宝钗这样的女性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只能在痛苦和无奈中度过一生。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

 3.个人悲剧

 薛宝钗的个人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她自身性格和价值观的局限性,这些因素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她追求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脚步。

 她对封建礼教盲目遵从,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准则。自幼接受的传统教育,使她深信女子应遵循“三从四德”,以相夫教子为人生目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她不断压抑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努力塑造一个符合封建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认为这是男子的正途,却忽略了贾宝玉内心对自由和真情的渴望。这种对封建礼教的盲目认同,让她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独立思考,成为了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现实功利的追求也是她性格的一大局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她深知家族利益的重要性,为了维护薛家的地位和声誉,她努力迎合贾府众人,尤其是长辈的喜好。她在贾母面前投其所好,在王夫人面前乖巧懂事,试图通过这些方式为自己和家族谋取更多的利益。然而,这种功利性的行为让她失去了真诚和坦率,使她的形象在一些人眼中变得虚伪和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