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贾元春(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人员安排方面,贾府也是煞费苦心。他们从苏州聘来教习,采买了许多女孩子,专门培养她们学习戏曲和礼仪,以便在省亲时为元春表演。同时,还置办了大量的乐器行头和花烛彩灯、各色帘栊帐幔等物品,将整个园子装点得美轮美奂。府中的丫鬟、婆子们也都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打扫庭院,有的负责准备饮食,有的负责布置装饰,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迎接元春,贾府还对荣国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装饰。大门、二门、仪门等都重新油漆彩绘,显得庄严肃穆;正堂、偏殿、厢房等也都布置得富丽堂皇,摆满了珍贵的古玩字画和金银珠宝。此外,贾府还安排了专人负责接待和引导宾客,确保省亲活动的顺利进行。
贾府为元春省亲所做的准备工作,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世家大族的雄厚财力和对元春的重视。然而,这种奢华的背后,也隐藏着贾府的危机。大量的钱财投入使得贾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2.省亲过程
终于盼到了元春省亲的日子。夜幕降临,贾府上下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众人皆屏息静候。远处传来悠扬的音乐声,元春的銮舆缓缓而来。贾府众人齐齐跪地迎接,场面庄严肃穆。
元春下了銮舆,满眼垂泪,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祖孙三代相拥而泣,千言万语尽在这泪水之中。元春虽贵为贵妃,但在亲人面前,她只是那个离家已久、思念家人的女儿和孙女。她细细打量着家人,询问着家中的情况,言语间满是牵挂。
随后,元春在众人的簇拥下开始游园。她漫步在大观园中,欣赏着这美轮美奂的景色。每到一处,她都赞不绝口,对园中建筑的精巧设计和独特布局十分满意。她尤其喜爱潇湘馆的清幽、蘅芜苑的淡雅、怡红院的华丽和稻香村的质朴。在游览过程中,她还不时与姐妹们交谈,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学业,展现出长姐的关怀。
游园结束后,便是点戏环节。元春点了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和《离魂》。这四出戏看似普通,实则寓意深远。《豪宴》暗示着贾府的兴衰,预示着家族的繁华终将如一场盛宴般散去;《乞巧》隐喻着元春自己的命运,如同杨贵妃一般,虽得皇帝宠爱,但最终难逃悲剧结局;《仙缘》与宝玉的仙缘相关,暗示着宝玉的人生将有重大转折;《离魂》则与黛玉的命运紧密相连,为黛玉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元春通过点戏,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家族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未来的预感。
接着,元春让姐妹们写诗记载此次省亲的盛况。姐妹们纷纷展露出自己的才华,吟诗作画,各显神通。元春仔细品评着每一首诗,对姐妹们的才情赞赏有加。她还亲自为大观园中的各个景点题了匾额,为园子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
在整个省亲过程中,元春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挚而深沉。她虽身处皇宫,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内心却无比思念家人,渴望着平凡的天伦之乐。而家人对她也是关怀备至,希望她在宫中一切安好。这种情感交流不仅体现了亲情的珍贵,也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省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观园的建筑风格、诗词歌赋的创作、戏曲的表演等,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3.省亲意义
元春省亲对贾府和元春个人而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情节在小说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对贾府来说,元春省亲是家族荣耀的巅峰体现。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虽已家大业大,但能有贵妃女儿省亲,无疑是无上的殊荣。这一事件让贾府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方权贵纷纷前来巴结,家族的人脉资源进一步扩大。省亲筹备过程中,贾府大兴土木建造大观园,耗费巨资采买物品、培养戏班等,虽经济负担加重,但也借此展示了家族的雄厚财力。然而,这种荣耀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过度的奢华和铺张使得贾府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对于元春个人,省亲是她在宫廷压抑生活中的一次情感释放。皇宫大内规矩森严,勾心斗角不断,她虽贵为贵妃,却失去了自由和亲情。省亲时与家人相聚,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亲情。她与贾母、王夫人相拥而泣,对宝玉关怀备至,这些都体现了她内心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但这种相聚是短暂的,省亲结束后,她又不得不回到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继续承受宫廷生活的孤独和无奈。
在小说中,元春省亲这一情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了顶峰,为前文对贾府的繁华描写做了一个总结和升华。同时,也为后文贾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省亲时的奢华与热闹,与后来贾府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象征意义上看,元春省亲象征着封建家族的兴衰。贾府为了迎接省亲,不惜一切代价,如同飞蛾扑火般追求短暂的荣耀。而元春在宫廷中的地位也如同昙花一现,她的命运与贾府紧密相连。她的死亡预示着贾府失去了靠山,最终走向衰败。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家族命运的无常,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悲剧的思考。
五、贾元春的点戏寓意
1.《豪宴》
在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中,《豪宴》寓意深刻,与贾府的命运紧密相连。《豪宴》出自明代李玉剧作《一捧雪》,红学界定论,它暗示着贾府会因一件古董玩火自焚,这件古董便是石呆子的古董扇。
在《红楼梦》里,石呆子视扇子比自己的命还宝贵,贾琏也认为“原是不能再得的”,贾赦更是“回家来,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为了得到这些扇子,贾赦、贾琏等人不择手段,将事情升级为“机密大事”。二尤正传部分,贾赦特派贾琏两赴平安州公干,第一次“来回得十五六天的工夫”,第二次“将事办妥,回程已是将近两个月的限了”,足见此事相当棘手。
后四十回抄家时,有李御史参奏平安州,直指石呆子古董扇一案。这就如同《豪宴》暗示的那样,贾府因对古董的贪婪追求,陷入了一场危险的漩涡。贾府众人在追求财富和荣耀的过程中,如同在举办一场奢华的盛宴,却没有意识到背后隐藏的危机。
这场“豪宴”象征着贾府表面的繁华和富贵。然而,盛宴终有散场时,贾府的奢华生活也只是昙花一现。《豪宴》的寓意揭示了贾府因贪婪和不择手段而走向衰败的命运。它警示着人们,过度的追求和贪婪会带来灾难,繁华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正如红学研究中所指出的,《豪宴》是通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它为贾府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预示着这个家族终将走向覆灭。
2.《乞巧》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出自洪升剧作《长生殿》,原为第二十二出《密誓》,其象征意义深远,与元春的命运和宫廷爱情紧密相连。
《乞巧》这出戏着眼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在《长生殿》中,七夕之夜,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长生殿立下“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然而最终却未能逃脱悲剧的结局。安史之乱爆发,杨国忠为首的国舅家族得罪了安禄山为首的边境藩王,事发后军民问罪于杨国忠和杨贵妃,杨贵妃自缢身亡。这一历史典故暗示了元春在宫廷中的命运。
元春身处宫廷,虽贵为贤德妃,但宫廷斗争残酷无情。她如同杨贵妃一样,虽得皇帝宠爱,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宫廷中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她的家族——贾府,在朝廷中也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这使得她不得不卷入宫廷政治的漩涡之中。一旦家族在朝廷中失势,她在宫廷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威胁。
从宫廷爱情的角度来看,《乞巧》反映了元春对皇帝爱情的祈愿。她希望皇帝能像唐明皇对杨贵妃那样,忠于爱情,从而保住贾府的荣华富贵。然而,宫廷中的爱情往往充满了政治因素,皇帝的宠爱也并非一成不变。元春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在宫廷中小心翼翼,努力维护着与皇帝的关系。
《乞巧》这出戏隐喻了元春的悲剧命运。她在宫廷中虽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内心却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她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在省亲时短暂地感受亲情的温暖。最终,她如同杨贵妃一样,在宫廷斗争中香消玉殒,贾府也随之走向衰败。《乞巧》的象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宫廷爱情的脆弱和女性命运的悲惨。
3.《仙缘》
《仙缘》出自明代汤显祖剧作《邯郸记》,原为第三十出《合仙》,在元春省亲所点四出戏中,它寓意独特,与宝玉仙缘及小说主题紧密相连。
从与宝玉仙缘的层面来看,《邯郸记》中送来枕头的是神仙,《红楼梦》里前来点化宝玉的一僧一道同样是神仙。这暗示着宝玉的人生将有超自然力量的介入。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经修炼后幻化成通灵宝玉来到人间经历尘世。一僧一道在他的人生中多次出现,引导他领悟人生的真谛。在经历了家族兴衰、爱情悲剧等诸多变故后,最终在一僧一道的点化下,宝玉悬崖撒手,回归了本真,这便是他的“仙缘”。《仙缘》这出戏预示了宝玉最终会脱离尘世的羁绊,与仙界结缘。
在应景层面,《仙缘》是一出热闹戏,八仙降临,吉祥福瑞,配合了省亲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热闹喜庆场面。但这种热闹只是短暂的,就如同贾府的繁华一样,终究是一场幻梦。这也与小说整体的悲剧主题相呼应,表面的繁华掩盖不了背后的凄凉和无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小说主题来看,《仙缘》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宝玉的“仙缘”让他看清了尘世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家族的兴衰、爱情的得失都如梦幻泡影。这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悲剧的揭示,提醒人们不要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迷惑,要追求真正的精神解脱。《仙缘》这出戏在看似喜庆的氛围中,蕴含着深刻的悲剧内涵,为小说的主题表达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4.《离魂》
《离魂》出自《牡丹亭》,在元春省亲所点四出戏中,它与黛玉命运紧密相连,对小说悲剧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其“离魂”是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极致体现。黛玉在《红楼梦》中也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女子。她与宝玉真心相爱,然而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这段感情充满了波折与无奈。黛玉敏感细腻,常常为了宝玉的言行暗自垂泪,她的内心深处始终被爱情所煎熬。就像杜丽娘离魂一般,黛玉的灵魂也仿佛被爱情所牵引,无法挣脱。
从黛玉的命运来看,《离魂》预示了她最终的悲剧结局。黛玉体弱多病,内心又多愁善感,在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之后,她的精神支柱崩塌,最终泪尽而逝。这就如同杜丽娘离魂而去,黛玉也在爱情的绝望中香消玉殒。她的离世是封建礼教对人性压抑的结果,是爱情悲剧的深刻体现。
在营造小说悲剧氛围方面,《离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与其他三出戏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种悲凉的基调。《豪宴》暗示贾府的衰败,《乞巧》隐喻元春的命运,《仙缘》预示宝玉的归宿,而《离魂》则聚焦于黛玉的悲剧。这四出戏从家族、宫廷、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展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读者在品味《离魂》的寓意时,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黛玉命运的悲惨,以及整个故事所弥漫的悲剧氛围,从而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无奈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贾元春的判词与曲子
1.判词解析
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短短几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隐喻和暗示,为我们揭示了元春的命运轨迹和贾府的兴衰沉浮。
“二十年来辨是非”,表明元春在宫廷中度过了漫长的二十年时光。这二十年里,她身处复杂的宫廷环境,目睹了宫廷中的勾心斗角、权力纷争,逐渐变得成熟和睿智。她能够分辨是非善恶,明白宫廷中的生存之道。然而,这种“辨是非”也让她身心疲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深知宫廷中的规矩和礼仪,必须时刻谨言慎行,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灾祸。这也暗示了她在宫廷中的无奈和悲哀,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即石榴花,石榴多子,在古代常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这里的榴花开处,可能暗示着元春在宫廷中获得了皇帝的宠爱,有了身孕。榴花映照宫闱,意味着她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家族也因此荣耀。然而,这表面的荣耀背后,也隐藏着危机。石榴花虽然鲜艳夺目,但花期短暂,这或许预示着元春的荣华富贵只是昙花一现。
“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则指元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人的命运都比不上元春。元春贵为贤德妃,是贾府的政治靠山,她的地位和荣耀是其他姐妹无法比拟的。然而,这种比较也暗示了元春的孤独和无奈。她虽然身处高位,但却失去了自由和亲情,无法像其他姐妹一样享受平凡的生活。
“虎兔相逢大梦归”,对于“虎兔相逢”的解释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虎兔相逢”指的是时间上的交替,即虎年和兔年的交接,暗示着元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遭遇了重大的变故,最终香消玉殒。另一种观点认为,“虎兔”代表着两种势力的斗争,元春在这场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无论哪种解释,都表明元春的命运在“虎兔相逢”时发生了转折,她的一生如同一场大梦,最终在痛苦和无奈中结束。
元春的判词通过隐喻和暗示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她悲惨的命运。她在宫廷中挣扎求生,为家族带来了短暂的荣耀,但最终却无法逃脱悲剧的结局。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残酷,以及人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无奈和悲哀。
2.曲子鉴赏
《恨无常》曲子全文为:“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此曲深刻地表达了元春复杂的情感,也精准地预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曲子开篇“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短短两句便将元春命运的巨大落差展现得淋漓尽致。元春晋封贤德妃,让贾府一时荣耀至极,家族的富贵兴盛达到顶点,她自己也享受着荣华富贵。然而,命运无常,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一切。这“无常”可能是宫廷斗争的失败,也可能是突发的疾病或其他灾难,暗示着元春的命运急转直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