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贾惜春(第2页)

 生长在荣国府,虽为庶出,但凭借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在府中拥有一定的地位。

 人生追求

 渴望摆脱尘世的烦恼和痛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最终选择出家为尼。

 在宫廷中追求权力和地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带来荣耀。

 只愿过平淡安稳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但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改变家族的命运,最终远嫁他乡。

 主要事迹

 抄检大观园时执意撵走入画;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

 晋封贤德妃,省亲时尽显皇家气派。

 被父亲许配给孙绍祖,备受折磨而死。

 协理荣国府,兴利除弊,进行改革。

 结局

 入栊翠庵为尼,缁衣乞食,孤独终老。

 在宫中病逝,成为封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被丈夫虐待致死,命运悲惨。

 远嫁海外,与家人分离。

 通过与元春、迎春、探春的对比,可以看出贾惜春的独特之处。她不像元春那样追求权力和地位,也不像迎春那样懦弱无能,更不像探春那样积极进取。她对尘世充满了失望和厌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出家为尼。这种独特的性格和人生选择,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极具个性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三、贾惜春的主要事迹

 1.绘画大观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游览大观园时,对园中景致赞不绝口,称其为“神仙住的地方”,并希望能有幅画将这美景留存。贾母听后,当即决定让惜春画一幅《大观园行乐图》。惜春虽擅长绘画,但要将偌大的大观园细致入微地呈现在纸上,着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接到任务后,惜春便开始着手准备。然而,绘画并非易事,她首先面临的便是工具和材料的难题。绘画所需的颜料、画笔、纸张等种类繁多,惜春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但对于绘制如此宏大的场景,所需的专业工具和材料她并不齐全。而且,大观园中的建筑、山水、人物等元素复杂多样,如何选择合适的颜料来表现不同的色彩和质感,让惜春颇为头疼。

 在绘画过程中,惜春还遇到了构图和布局的困难。大观园的景致错落有致,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相互交织,要将这些元素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展现出整体的美感,又要突出各个景点的特色,绝非易事。惜春反复构思,多次绘制草图,但始终觉得不满意。她担心自己无法将大观园的神韵和气势完美地呈现出来,心中不免有些焦虑。

 正当惜春为绘画之事发愁时,姐妹们纷纷伸出援手。薛宝钗凭借自己的博学多才,为惜春列出了一份详细的绘画所需物品清单,包括各种颜料、画笔、纸张以及辅助工具等,并耐心地为惜春讲解每种物品的用途和特点。她还根据大观园的实际情况,为惜春提供了构图和布局的建议,让惜春茅塞顿开。林黛玉则以她的幽默风趣,为惜春缓解了绘画的压力。她打趣地称惜春为“母蝗虫”,并提议画一幅“携蝗大嚼图”,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惜春的心情也逐渐放松下来。

 除了姐妹们的帮助,府中的其他丫鬟和婆子们也为惜春提供了不少便利。她们帮忙收集绘画所需的材料,为惜春准备笔墨纸砚,还在惜春绘画时为她端茶倒水,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惜春的绘画工作逐渐有了进展。

 经过数月的努力,惜春终于完成了《大观园行乐图》。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大观园的美景,亭台楼阁栩栩如生,山水花草色彩斑斓,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姐妹们看到这幅画后,都赞不绝口,贾母更是对惜春的绘画技艺大为赞赏。惜春通过这次绘画经历,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绘画水平,也感受到了姐妹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大家庭的温暖。

 2.抄检大观园事件

 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因傻大姐在园中捡到绣春囊,王夫人盛怒之下决定抄检大观园。王熙凤带领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开始了这场对大观园的大搜查。当搜查队伍来到惜春居住的暖香坞时,一场激烈的冲突就此展开。

 在惜春的丫鬟入画的箱子里,搜出了一大包金银锞子,还有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入画吓得瑟瑟发抖,赶忙解释说这些东西是贾珍赏给她哥哥的,哥哥怕被人糟蹋了,才让她收着。王熙凤听了入画的解释后,觉得事出有因,便说若真如入画所说,倒也不妨事,打算暂时把入画带回去审问清楚。

 然而,惜春却表现出了与王熙凤截然不同的态度。她执意要将入画撵走,丝毫不肯通融。她对尤氏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她的语气强硬而决绝,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怜悯。尤氏试图劝说惜春,让她看在主仆一场的情分上,暂且饶过入画,等事情查清楚再说。但惜春根本不听,她咬定了要撵走入画,甚至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

 惜春如此坚决地要撵走入画,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原因。首先,惜春自幼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中,父亲贾敬沉迷修道,对她不闻不问,哥哥贾珍道德败坏,嫂子尤氏也对她缺乏关心。这种成长经历让惜春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她只能通过保护自己来求得生存。在抄检大观园这样的事件中,惜春担心入画的事情会牵连到自己,影响到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她认为只有将入画撵走,才能撇清自己与这件事情的关系,确保自己的安全。

 其次,惜春性格孤僻冷漠,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感情。她长期生活在荣国府,却常常被忽视和冷落,这使得她逐渐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对他人的痛苦和遭遇变得麻木不仁。入画虽然是她的丫鬟,但在惜春眼中,入画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她不会因为主仆情分而对入画产生怜悯之心,反而觉得入画的事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因此毫不犹豫地要将她撵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者,惜春对宁国府的丑恶现象早已深恶痛绝。她知道哥哥贾珍在宁国府的所作所为,也听到了许多关于宁国府的不堪传闻。入画的事情让她觉得宁国府的丑恶已经蔓延到了自己身边,她不愿意再与宁国府有任何瓜葛。她通过撵走入画,向宁国府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宁国府划清界限,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高洁。

 最后,惜春对尘世的厌弃和对出家的向往,也影响了她对入画的态度。她目睹了贾府的兴衰变迁,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心中早已萌生出了出家的念头。在她看来,入画的事情不过是尘世烦恼的一个缩影,她不想再被这些尘世的琐事所困扰,只想早日摆脱尘世的束缚,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她毫不留情地撵走入画,也是她向尘世告别的一种方式。

 惜春在抄检大观园时对丫鬟入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充分展现了她孤僻冷漠、心冷嘴冷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她的这种行为,既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尘世的一种反抗。然而,她的这种反抗是无力的,她最终也只能在青灯古佛旁度过孤独的一生。

 3.其他生活片段

 在《红楼梦》中,除了绘画大观园和抄检大观园事件,贾惜春还有许多其他生活片段,展现出她丰富而独特的一面。

 惜春参与诗社活动时,虽不似黛玉、宝钗等人那般才情出众、积极活跃,但也有自己的独特表现。诗社初成立时,众人起别号,惜春被称为“藕榭”。在海棠诗社的活动里,惜春虽极少主动作诗,但她也会认真倾听姐妹们的诗作,偶尔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她的评价简洁而独到,虽言语不多,却能切中要害。在一次咏白海棠的活动中,众人纷纷吟诗,惜春静静地聆听着,当姐妹们询问她的看法时,她淡淡地说:“我虽不大会作诗,却觉得宝姐姐的诗沉稳大气,林姐姐的诗灵动飘逸,各有千秋。”她的评价虽简单,却显示出她对诗歌有自己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惜春与出家人的交往颇为密切,这对她的性格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与小尼姑智能儿关系很好,智能儿常来荣国府找惜春玩耍。她们一起谈天说地,探讨佛经教义。智能儿的天真无邪和对佛教的虔诚,让惜春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尘世的纯净和安宁。惜春从智能儿身上看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出家的向往。

 此外,惜春与栊翠庵的妙玉交往也十分频繁。妙玉是一个性格孤僻、才华出众的尼姑,她与惜春在精神上有许多共鸣之处。两人常常一起在栊翠庵中品茶论道,探讨佛法和人生哲理。妙玉的清高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惜春深感敬佩。在与妙玉的交往中,惜春学到了许多关于佛教的知识和修行的方法,她的思想也逐渐变得更加超脱尘世。

 在一些家族聚会和活动中,惜春也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众人都被刘姥姥的滑稽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惜春虽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笑得前仰后合,但她也会露出淡淡的笑容。她的笑容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显示出她内心深处并非完全冷漠。

 惜春在书中的这些生活片段,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她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她虽孤僻冷漠,但也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她虽对尘世失望,但也能在与出家人的交往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些生活片段丰富了惜春的人物形象,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角色。

 四、贾惜春与周围人物的关系

 1.与家人的关系

 惜春与父亲贾敬的关系极为疏离。贾敬一心痴迷于修道炼丹,在惜春母亲早亡后,便抛家弃女,前往都外玄真观,对家中事务和惜春的成长不闻不问。在惜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她从未得到过来自父亲的关爱和教导。这种长期的忽视,让惜春对父亲没有太多的感情,甚至可能心怀怨恨。在她的认知里,父亲为了虚无缥缈的“成仙”之梦,抛弃了家庭和责任,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因此,惜春与父亲之间几乎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和联系,彼此形同陌路。

 惜春和哥哥贾珍的关系也十分淡薄。贾珍继承宁国府爵位后,道德败坏,整日沉迷于酒色,对家族事务疏于管理,导致宁国府内部混乱不堪。对于妹妹惜春,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缺乏应有的关爱和照顾。惜春在成长过程中,看到了贾珍的种种丑行,对他感到厌恶和失望。抄检大观园时,惜春执意撵走丫鬟入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想与宁国府再有过多的牵连,她想与贾珍所代表的宁国府划清界限,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和高洁。

 惜春与嫂子尤氏的关系同样不融洽。尤氏虽为惜春的嫂子,但缺乏管理能力和主见,在惜春的教养问题上毫无经验,也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在家庭中,尤氏更多地是顺从贾珍的意愿,对于惜春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她往往选择视而不见。抄检大观园时,尤氏试图劝说惜春留下入画,但惜春根本不听,还与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惜春对尤氏的不满,不仅在于她对自己的忽视,更在于她对贾珍丑行的纵容。在惜春看来,尤氏没有尽到一个嫂子和妻子的责任,是宁国府丑恶现象的帮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荣国府,惜春与贾母的关系较为复杂。贾母念惜春年幼失怙,将她接到荣国府抚养,给予了她一个暂时的安身之所。然而,荣国府人多口杂,姐妹众多,贾母虽有慈爱之心,却也难以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惜春在众多姐妹中并不出众,渐渐地,她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少。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如吃饭排座次、居住条件等,都能看出惜春在荣国府的地位不高。这使得惜春对贾母的感情也很复杂,既有感激之情,又有因被忽视而产生的失落和不满。

 惜春与王夫人的关系也不亲近。王夫人一心操持着府中的大小事务,对惜春并没有特别的关注。她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宝玉、黛玉等与自己关系更为亲近的孩子身上。惜春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感,变得沉默寡言。她知道自己在王夫人心中的地位不高,因此也很少主动与王夫人交流。

 惜春与家人的关系大多是冷漠和疏离的。家庭的不幸让她过早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对亲情失去了信心。她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对外界的人和事保持着冷漠的态度,试图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种与家人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性格和人生观,为她日后出家为尼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2.与姐妹的关系

 惜春与元春年龄差距较大,元春入宫后,两人见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元春贵为贵妃,惜春只是府中年纪尚小的妹妹,身份地位的悬殊让她们之间难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元春省亲时,惜春或许更多的是怀着敬畏之心去迎接这位尊贵的姐姐。在惜春的成长过程中,元春并未对她产生太多实质性的影响,她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礼节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