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贾巧姐

一、贾巧姐的形象设定

 1.人物背景

 贾巧姐出身于赫赫有名的贾府,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极具权势和财富的家族。她的父亲是贾琏,乃荣国府二老爷贾赦之子,为人风流倜傥,但也有些浮浪不羁。母亲则是精明能干、杀伐决断的王熙凤,掌管着荣国府的大小事务,在贾府中权势颇大。

 作为贾琏与王熙凤的独女,巧姐在贾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她是嫡出的千金小姐,自出生便备受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长辈们对她呵护备至,尤其是王熙凤,虽在府中手段狠辣,但对女儿却是关怀备至,一心希望她能平安顺遂。

 然而,贾府复杂的家族背景和人际关系也给巧姐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勾心斗角,以及外部社会的风云变幻,都如同隐藏的暗流,随时可能冲击到这个年幼的孩子。贾府表面的繁华之下,实则危机四伏,巧姐的命运也在这看似平静却又波涛汹涌的环境中悄然埋下了伏笔。她虽身处富贵之家,却也难以逃脱家族兴衰所带来的命运转折。

 2.外在形象

 在《红楼梦》中,对贾巧姐外貌的直接描写较少。不过,依据相关判词及贾府的家族特征,可大致推测她的外貌。作为贾琏与王熙凤之女,她大概率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王熙凤容貌出众,贾琏亦是仪表堂堂,巧姐或许生得眉清目秀、肌肤娇嫩,有着一双灵动的眼睛,模样乖巧可爱。毕竟她是贾府的千金小姐,气质中应带着几分娇贵与纯真。文中对其外貌着墨不多,或许是因为她年纪尚小,作者更侧重于展现她的命运起伏与成长经历。

 3.判词曲子解读

 贾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以及曲子《留余庆》,蕴含着深刻的命运暗示和因果报应观念。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直接点明了巧姐命运的转折点。贾府势败、家亡之际,往日的富贵如云烟消散,亲情也变得不堪一击。在原着中,当贾府衰败后,巧姐便陷入了困境。她的舅舅王仁、叔叔贾环以及贾蔷、贾芸等人,不念亲情,密谋将她卖给外藩王爷,企图从中获利。这正体现了“家亡莫论亲”的残酷现实,曾经的亲人在利益面前露出了丑恶的嘴脸。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则体现了因果报应的观念。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这一善举在贾府衰败时得到了回报。刘姥姥得知巧姐的危险后,与平儿、王夫人合力营救了巧姐。这表明善有善报,王熙凤不经意间的一次救助,为女儿在绝境中换来了生机。

 曲子《留余庆》中“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再次强调了王熙凤积下的阴功为巧姐带来了转机。“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对巧姐遭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世人的劝诫,提醒人们要多行善事,不要像巧姐的舅兄们那样唯利是图、忘恩负义。

 巧姐的判词和曲子,不仅预示了她从富贵千金到险遭厄运,再到被救的命运轨迹,更通过因果报应的观念,传达了一种道德警示。它让读者看到了命运的无常,也明白了善恶有报的道理,在《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中,为巧姐的故事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

 二、贾巧姐的主要经历

 1.幼年多病之苦

 贾巧姐自幼体弱多病,这让王熙凤忧心不已。书中曾提及巧姐染上痘疹,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严重且传染性强的病症。王熙凤得知女儿患病后,立刻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她先是命人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让贾琏搬到外书房斋戒,以避免沾染秽气影响女儿病情。同时,她还严格控制府中的人员往来,防止病菌传播,对巧姐的饮食起居更是悉心照料,亲自监督各项事宜,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除了痘疹,巧姐还曾遭遇惊风之症。在第84回中,巧姐惊风发作,病情危急。王熙凤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当贾环不慎打翻药铞子时,王熙凤更是怒不可遏,可见她对女儿病情的重视和焦虑。她不仅请来了众多名医为巧姐诊治,还亲自在床边守护,日夜不离。

 这些病症对巧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的病痛折磨让她的身体更加虚弱,性格也可能变得更加敏感和胆小。在成长过程中,她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尽情玩耍,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然而,也正是这些磨难,让她在面对后来的困境时,或许能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坚韧和勇气。王熙凤对她的悉心照料,也让她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温暖的种子。尽管幼年多病,但巧姐在母亲的呵护下,努力地成长着,等待着命运的转折。

 2.佛手柚子之缘

 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带来了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其中便有柚子。在众人欢聚的场景中,巧姐与板儿有了一次特别的互动。板儿一眼看中了巧姐手中的佛手,而巧姐则对板儿的柚子产生了兴趣,两人便交换了手中之物。

 这一情节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且暗藏伏笔。佛手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福气、吉祥,有辟邪、祈福之意;柚子则谐音“佑子”,有保佑孩子平安健康的寓意。巧姐与板儿交换佛手和柚子,暗示着两人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

 从伏笔的角度来看,这一情节为巧姐与板儿日后的姻缘埋下了线索。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许多情节都有着前后呼应的关系。巧姐与板儿交换物品,就像是命运的丝线悄然交织在了一起。后来贾府衰败,巧姐陷入困境,而刘姥姥一家伸出援手,巧姐最终可能与板儿走到了一起。佛手柚子之缘,不仅是两个孩子天真无邪的互动,更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暗示了巧姐命运的走向,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和宿命感。

 3.撞花神与取名

 巧姐生病时,曾有撞花神的情节。在当时的习俗里,孩子生病往往会被认为是冲撞了神灵。巧姐患病,王熙凤心急如焚,便依照习俗安排了撞花神的仪式,期望借此让女儿摆脱病魔的纠缠,恢复健康。

 王熙凤深知庄稼人取名能镇得住,便请刘姥姥为巧姐取名。刘姥姥得知巧姐生于七月初七,认为这个日子有些特殊,便提议取名为“巧哥儿”,也就是贾巧姐。刘姥姥说:“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巧”字含义丰富且作用显着。一方面,它对应了巧姐出生的特殊日子,七月初七本就是个充满巧意的日子。另一方面,“巧”字贯穿了巧姐的命运。她一生经历诸多波折,却总能在危急时刻逢凶化吉。王熙凤接济刘姥姥是“巧”,刘姥姥在贾府衰败时营救巧姐也是“巧”。这个名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暗示着巧姐虽命运多舛,但最终能凭借这份“巧”获得相对圆满的结局。

 4.结仇与危机

 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巧姐与贾环、贾芸等人结下了仇怨。第84回中,巧姐惊风发作,病情危急,王熙凤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就在这时,贾环不慎打翻了药铞子,这一行为让王熙凤怒不可遏,也让巧姐对贾环心生怨恨。一个小小的意外,却在巧姐与贾环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第88回里,巧姐见到贾芸就哭,这一细节暗示了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不愉快的过往。或许是贾芸的某些行为让年幼的巧姐感到害怕或不安,从而导致她对贾芸产生了抵触情绪。

 随着贾府的逐渐衰败,巧姐面临的危机也日益加剧。在第114回,王熙凤去世后,王仁露出了贪婪的本性,想趁机捞一把。巧姐对他的行为十分不满,直言“我妈妈在时舅舅不知拿了多少东西去”。王仁因此怀恨在心,与贾环、贾蔷、贾芸、刑大舅等人为了谋取私利,密谋将巧姐卖给一个外藩王爷。

 这些所谓的“舅兄”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完全不顾及亲情和道德。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人伦常理,也将巧姐推向了绝境。巧姐原本是贾府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因为家族的衰败和这些人的阴谋诡计,陷入了生死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巧姐孤立无援。她年纪尚小,无法反抗这些人的恶行。而贾府此时也已摇摇欲坠,无力保护她。她的命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朝着未知的深渊滑落。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刘姥姥、平儿、王夫人的出现,为巧姐带来了一线生机,她们能否成功营救巧姐,让她摆脱这场危机,成为了故事中扣人心弦的悬念。

 5.结局之谜

 《红楼梦》原着未完成,不同版本中贾巧姐的结局存在差异,这也引发了众多读者和学者的探讨。

 曹雪芹原意虽未明确呈现,但从脂批和探佚学可窥得一些线索。脂批和探佚学认为巧姐最后被卖到了青楼,后由刘姥姥赎身。这种结局有一定依据,从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来看,贾府衰败后,巧姐失去庇护,被亲人出卖是极有可能的。而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将她卖入青楼也符合家族败落后的悲惨走向。同时,脂砚斋批语刘姥姥“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事”,暗示了刘姥姥会在巧姐危难时出手相救。87版红楼梦采用了这一说法,编剧改编为巧姐刚被卖去青楼,还在学习唱曲,就被刘姥姥倾全家之力救出,带回乡下做了自食其力的村姑,最终嫁给板儿。这种结局体现了因果报应,王熙凤曾接济刘姥姥,刘姥姥便在巧姐落难时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