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芙蓉塞外客

第 101 章 正文完结(第2页)

 

他身边的一名女学生立马黑了脸,毫不犹豫反驳回去:“你懂个什么,史书还不都是人写的?后来又是改朝换代又是外族夺华夏政权,那些人为了显得自己名正言顺一点,肯定会使劲黑前人的啊,武皇后又是周高祖的挚爱,黑她不就顺便把高祖皇帝一块黑了吗?我反正是不信高祖皇帝那个人能被一个弱女子软禁了,这里面肯定是有什么误会在。”

 

眼见两个人要吵起来,讲解员笑着说:“的确是有点误会在的,后来根据时间线和其他史料证明,武皇后软禁高祖把持朝政的说法,有严重失误在里面。因为那年里其中有两年高祖都在北征突厥,武皇后其实算是代政监国,后来高祖打完仗回到京都,又足足养了一年的伤才好,朝阳公主就是这两个人在那期间有的,如果是软禁,武后直接把高祖杀了不是更好,干嘛还犯着生命危险去给他生孩子?”

 

女学生顿时来了底气,冲着旁边人就哼了一声,洋洋得意说:“我可是很相信我们裴二爷的眼光,他怎么可能会对一个毒妇死心塌地爱成那样,武后身上肯定有让他折服的闪光点在。”

 

讲解员点了点头,表示认同,却也说:“但你上段话有个词用错了。”

 

“武皇后她可不是什么弱女子,来,大家跟我过来看。”

 

一群人跟着讲解员往前面的展柜走,只见规格最高的展柜里,没有放什么珠光宝气的传世珍宝,也不是画作,而是一本书。

 

很古老的线装书,损坏的很严重,上面的字都已经看不清了。

 

当即就有学生指出来:“这不对啊,周朝是公元六百多年到九百多年,但线装书不是南宋以后出现,明清才普及的吗,老师你没把我们领错地方吧?”

 

讲解员摇头,耐心地说:“刚才不是有同学想知道为什么武皇后的风评转变那么巨大吗,原因就在这本书上。”

 

“明末清初的时候,在绍兴有个文人,具体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但就是这个伟大的人,辛苦耗费了几十年的功夫,到处搜集典籍,多方打听,又不断去推敲验证,才将武皇后的真实事迹记录下来,整理成册。据说一开始驱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有一日外出游玩遇大雨,只好到一个村庄借宿。那个村庄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武娘娘村,他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村里祖辈人闹过瘟疫,死了很多人,是周高祖的皇后武氏亲自出宫慰问,还与民众同吃同住,安抚民心。于是村民们就给村子改了名,用来牢记皇后娘娘的恩德。后来无论换了几代人,迁村迁到何处,村庄的名字始终没有变过,皇后武氏的事迹更是世代相传。

 

“也就是这一回,让那文人心生极大的诧异,没想到史书上臭名昭著的毒后武氏,居然能为百姓做到这一地步,既然做到这一地步,武后其人又如何会是书上所言那样的恶毒呢?”

 

“他就抱着这样一个疑问,开始四处搜集武后的事迹,一搜就是几十年,一生未娶,至死清贫,死后只与这本书合为一棺。直到十年前,我们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这位奇人的墓穴,本来以为不会有什么太大发现,结果把他怀揣的这本线装书一复原,没想到直接揭开了有关武后身上的所有疑团,前因后果,和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正好也能串通,极具文化价值。”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发现武后仅仅代政年,就平叛乱改地制兴科举,甚至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施行女子学堂政策的掌权者,可以说后面仁宗年间出现的文宣之治,有一多半是因她的功劳。而且最让人震惊的,是在这本书里,还提出了武后在生下朝阳公主以后其实并没有去世,而是从此下落不明了。这也正好能对应上为什么武后的陵墓里只有数以万计的陪葬品,但棺中空空如也,根本没有尸骨待过的痕迹,原本连专家都没办法解释这一点,这本书一出现,都能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