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组建突击队

面对日军的火力优势,教导总队集思广益采取了各种应对方法。

 其一就是挖,深挖、广挖。

 总队工兵营和各团步兵日夜不停,将堑壕加深到2.5米以上,重点地段顶部覆盖三层粗木料和砂石,以加强工事防护。有条件的还用上了钢板,这样能够抵挡150毫米口径的炮弹。

 构筑了各种掩体,警戒哨,散兵坑,机枪巢,支撑点,主堡,子堡,暗堡群,隐藏火力点,迫击炮位,防炮洞,隐蔽部,再以交通壕相连,有条件的全部顶部覆盖。

 又在外围设置有大量的雷区,鹿砦,铁丝网,防坦克壕等障碍配系。

 其二是分散,继续拉大纵深,兵力兵器作纵深梯次配置。

 构筑了前出阵地,警戒阵地,基本阵地,后备阵地,斜切阵地,侧方阵地,还设置了大量的假阵地、假目标。

 步兵班的防御纵深超过百米,营的纵深超过一千五百米。由远到近,由前沿到纵深,构成多层次的火力网。

 这些防御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炮效果,但宋鸿飞很清楚,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双方重火力相差太大,日军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重炮,动不动就来个炮火覆盖,我军吴淞南岸的阵地都是简陋的土木工事,经不起连日持续的重炮轰击。

 宋鸿飞也明白,教导总队能够屡屡击退日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处是水网地带,河汊沟渠纵横交错,是机械化部队天然的障碍,火炮、战车、装甲车辆等重型装备难以行动,日军进攻及迂回的路线受限,在机动与火力方面的优势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