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运输的难题(第2页)

 


    新的工坊非常宽敞,播种机加工区、蹄铁加工区、铸造区、打磨区等等应有尽有,还专门找了一片地方建立起来一个巨大的库房。
 


    为了在年底前完成蹄铁订单,蹄铁加工的人数已经有十五个人,原先的齐二林和二毛等人现在都已经出师,是整个工坊的技术大拿,做帮带一条龙服务,工坊的生产情况很快就步入正轨,日产蹄铁六千个,播种机五十个,效率杠杠的。
 


    冶炼工坊也已经建好了三个熔炉,还有一个正在建设,预计七八天后便可以投运。按照兵部的订单,每月需要十万斤铁的供应,相当于每个炉窑每天冶炼一千多斤,加上日常蹄铁和播种机的消耗,每天每个炉窑一千五百斤铁,这也只是按照目前三个炉窑的产能计算,要是第四个也投运的话,这些订单对郝亮来讲还是小意思了。
 


    一千斤铁,就是十个一百斤的铁锭罢了。
 


    人员多了,后勤保障的花销也逐渐开始显露,包含挖矿的工人,目前得有个一百二十号工人,这每天的吃饭就得十两银子,不过郝亮开设的食堂饭菜质量也比较好,顿顿有肉,还变着花样来。尤其是卤肉,工人都是往死里吃,但是对于郝亮而言,这些都是小意思。
 


    最让郝亮头疼的就是运输的问题,常规的马车装上十个铁锭的时候,一匹马已经拉着有些吃力了,如果拉五个铁锭,马匹状态相对正常。
 


    一架马车往返长隆用时一天半,需要一两银子的运费,十万斤的话就得两百趟次,花费运费二百两。
 


    钱的事情郝亮还可以接受,但是他上哪找两百架马车是关键。
 


    “目前没有其他的好办法了,只能生产一点就送过去一点了”,郝亮无奈摇摇头,并决定给李云写信说明情况,让他帮忙向孙牧解释。
 


    解释归解释,但是问题还得解决,这个世界的马车用的都是木质车轮,轮毂较大,但是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却很窄,道路上形成了两条深深的车澈,每个马车都需要走在那个沟槽里才相对省力,就像一个凹进去的轨道一样,马闭着眼睛都能走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