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西海岸的变化(第2页)
特区管理委员会从西边海湾引入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生产技术,以及所谓的“标准化”,从而建立起“工场”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单位。
其中最重要的是纺织业,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的高效率吸引了大量富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在巨量的民间资金投入下,一座座纺织厂拔地而起,王国南方丰沛的水力为工厂中的机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些工厂吸引了大量的从业者来谋生,在奥尔多以前的底层阶级中,工人(手工业者)的数量相对于庞大的农民群体可以说忽略不计,但现在情况开始发生改变。
传统的奥尔多城市只能说是周围农村的商品集散地,城里的大多数物资仰赖周围农村的供应,市民数量也十分少,许多城市只有一两万人口,但在经济特区内,这种情况也发生了改变,随着工人的聚集,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新产业的兴起则让城市除了商品集散地外还成了货物生产地,无情点说,那些散布在农村中的手工业作坊被城里的工厂摧毁了,农村彻底沦为纯粹的原料供应地。
破产的农村手工业者不得不搬迁到城市里另谋生路,而苦于劳动力不足的工场主十分欢迎他们的到来,这点在纺织业中尤为明显。
纺织业的兴起还有另一巨大影响,因为对原料——棉花和羊毛——的需求十分巨大,导致两者价格水涨船高。
棉花尤其值得一说,因为西北海湾发明的轧棉机也被带到南方来,这种强大的机器主体为一个圆筒,筒壁安装有大量钢齿,在圆筒旋转时,钢齿强行将棉绒从棉籽上撕扯下,并运用离心力把棉籽滤除,而将棉花纤维抛出。水力驱动下,一个人操作轧棉机单日分离的棉花比以前手工干上几个月都多,而且操作简便,一台机器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更不用说比手工方法摘得更干净。
纺织业对原料的旺盛需求导致了周围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改变,再结合同样来自西边海湾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使得单位土地上对人工的需求量大大减少,而人口密集的王都和西港附近没有多余荒地可供开垦,从而促使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