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第412章 钱家往事

 第412章 钱家往事 

 第四百一十二章 

 钱发的脑子哪里有赵福生转得快,听她这样一说,不经意间就被套了话: 

 “精明自然是精明的。”他憨厚的笑了一声。 

 从他语气中听得出来他对这位亲戚的为人不大赞同,却并没有在此时背后说三道四,而是道: 

 “但大人有所不知,我们钱家倒不是分散于黄蟆镇与文兴县之间,而是我们本来就不是黄蟆镇的人。” 

 “不是黄蟆镇人?”钱发的回话也算是在赵福生预计中。 

 大汉朝的百姓生活艰难,百姓生活呈两个极端——穷苦的百姓走投无路,便像大树一般,扎根于一处,再彼此抱团,形成宗族。 

 这样守望互助,宗族成员格外齐心,走一起走、留也一起留,很难出现分宗离族,另开族谱的事儿。 

 而黄蟆镇的那借牛老汉提起钱家时,却无意中说起钱家本族分隔两地,这就很不可思议了。 

 当时赵福生就在猜测,兴许钱家并非黄蟆镇本地人,所以钱发的这个亲戚祖上才会轻易离开镇子,进入县城中。 

 钱发就道: 

 “我们祖籍隆阳——”他说到这里,忙解释了一句: 

 “隆阳地方不大,距离帝京大概三、四十里开外的一个县城。”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 

 “我们祖上在隆阳县下的一个村中,算是小有名望,还有宗祠呢,后来因受祸乱,便接连逃难。” 

 赵福生道: 

 “祸乱?” 

 “是。”钱发点头。 

 赵福生再问: 

 “什么祸乱,让你们连宗祠都不要了,就逃难了呢?” 

 “我也不清楚,那时我还没出生呢。”钱发就摇头道。 

 赵福生皱了下眉。 

 此时人寿命短、成婚早,男女普遍十七八就已经成婚生子,她看这钱发五十出头——因积劳贫困,兴许他的外表要比实际年纪老些。 

 赵福生推测他应该在四十来岁。 

 如果钱家搬迁时他还没出生,那么这一场导致钱家逃亡的祸乱应该是在四十年以前。 

 她将猜测一说出,钱发就道: 

 “不止嘞,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五十多年前?!”刘义真听闻这话,扭头看向赵福生。 

 因刘化成的缘故,他对两个时间段格外的敏感。 

 一个是四十年前的刘氏宗祠鬼案,而另一个则是刘化成当年被黜除官身的时间——也就是无头鬼案复苏的时机。 

 刘义真说完后,两人目光相对,接着眼神闪了闪,俱都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钱发却不知道刘义真心中所想,他也分不清说话的是哪位大人,便只好点头: 

 “是呢,我爹在世时提及过,说是他七八岁上发生的事,我爹阴寿60多了,算算时间,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赵福生问: 

 “50多年前发生了什么?怎么就导致你们钱家逃出隆阳县了?” 

 钱发道: 

 “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清楚。”钱发爹那时年幼,许多事情也记得不大清楚。 

 “说是村里有一天突然来了许多京中来客,这些人慌里慌张的,将村子闹得人心惶惶。” 

 当时村中大多是钱氏族人,一见帝京贵人都在逃难,便猜测是不是天子脚下出了大祸。 

 众人心中一慌,有一部分人便思图也想跟着逃难。 

 “反正后面宗祠也不要了,一路逃难至上阳郡,事后我家这亲戚那一脉在文兴县给当地一典史做了上门女婿,才留在了县中。” 

 钱发说到这里时,脸上露出不屑之色。 

 “我们当时在文兴县无根无据,留不下来,便顺着白陵江往下游走,后来到了黄蟆镇时,才终于落地为家。” 

 他惆怅道: 

 “我钱家才来黄蟆镇时,我爹说人口是不少的,否则也未必能站稳脚跟,可惜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偌大一个钱家,如今整个镇子也没几个本家人喽。” 

 刘义真听闻这话是最有感触的。 

 一个宗族无论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往,但只要遭遇一桩祸事,在短短几十的时间内便会分崩离析,难免令人感慨万千。 

 众人沉默了半晌。 

 赵福生再问: 

 “你们家亲戚是怎么与本家撕破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