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连锁反应,钢铁锻造工艺(第3页)

 不仅如此,西汉还发明了炒钢法,利用生铁炒成成熟的铁或者钢。 

 与此同时,也还兴起了百炼钢技术。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发明了水利鼓风炉,也就是所谓的水排,这个可牛逼了,比欧洲早了1100多年。 

 汉代后,常用的就是灌钢法,在《北齐书.綦母怀文传》中称之为“宿钢”,也被后世称之为灌钢、团钢。 

 算是炼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如今,铁的品质不够好,所以损耗就高,加上需求和使用频率高,所以消耗更甚。 

 如果李昭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后续很多麻烦都迎刃而解。 

 更重要的是,武国的武器或许也因此而进步。 

 李昭依稀记得,根据含碳量的不同,可以区分生铁和熟铁以及钢。 

 生铁的含碳量往往在2.11%-4.5%,而熟铁的含炭在0.0218%以下。 

 钢则是介于两者之间,0.0218%-2.11。 

 因此,李昭要解决的难点,就是如何将生铁提纯,或者在熟铁之中加入碳。 

 钢材才是最佳的选择。 

 钢铁的炼制一直都在进化,比如贝塞麦转炉炼钢法、西门子平炉炼钢法等,其生产过程基本类似。 

 都是将生铁融化为铁水,再往铁水之中加入物质,比如氧气、铁矿石,使其发生碳化反应。 

 从而降低铁水之中的含碳量,最后再提纯铁水灌入模具,冷却之后就成了钢。 

 李昭还在权衡,因为古代不比后时代,没有那么多工业化的高科技。 

 如果要选择多种手段去尝试,那么这个试验的周期会拉的很长。 

 而孟铁匠作为主要的负责人,就需要时刻盯着,直到这项技术成功,并且成形。 

 李昭立即召集人手,开始会议。 

 他虽然知道方法不假,但历史中的东西多为总结,过程是看不到的。 

 因此,照本宣科是没有用的。 

 真正要将这门技术运用并掌握其实很难。 

 孟铁匠没想到李昭这么快就想出了办法,看着李昭写出来的无数张纸他都惊呆了。 

 “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