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行记虚灵渡

第111章 印度神教(第2页)

佛教在印度流行了一千五百年左右,根据印度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期以及佛教自身的变化,可划分为下列四个时期:(1)原始佛教时期,即主要是佛陀和他的传承弟子们的佛教;(2)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1世纪中叶),佛陀死后,佛教徒对于佛说的戒律和教理有了显着的分歧,因而形成了很多派别,有些派别在大乘佛教兴起以后还保留了下来;(3)大乘佛教时期(约1世纪中叶至7世纪),大乘佛教经历了兴起、隆盛和衰落的不同阶段,中观学说和瑜伽行学说形成主流,可称为大乘隆盛的时期;(4)密教时期(约7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密教在大乘佛教后期已开始流行,它在7世纪后半叶取得主导地位。佛教在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侵入印度以后急剧地衰落,迄13世纪初终归消失。印度近代的佛教复兴运动是在19世纪重新由斯里兰卡传入的。

而在大乘佛教时期,印度再次形成一个新的宗教,那就是印度教,印度教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天,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印度教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而佛祖释迦牟尼则被认为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