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来了!一蓑烟雨任书海

第33章 黄福的希望(第2页)

 朱祁镇苦笑摇头,暗道怪不得到明末时朝廷的诸多禁令到了江南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崇祯想要收税,还要看这些江南豪族大姓的脸色。

 时风日下,再不好好整治,那还了得。

 正当朱祁镇一行人慢悠悠的走在长安街上时,南京的勋贵、六部官员已在定淮门外的码头等了足足两个时辰,不少养尊处优的官员跪在坚持不住,干脆毫无形象的蹲在了地上。

 大明实行两京制,源于朱棣。当时朱棣一方面考虑蒙古族的残余势力还在北方威胁着大明王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势雄伟,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若迁都于此,即可以抵御蒙古贵族的威胁,又可以占据有利地形,控制南方各地,所以才有了后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豪言壮语。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抢了侄子建文的皇位,按皇明祖训他得位不正,江南的士绅勋贵大都不服他,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他决定迁都北平,并在即为之初就改北平为北京,在原蒙元大都皇城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大规模营建皇城,为迁都做准备。

 但北直隶毕竟不是江南,大明虽然迁都北京,可江南的粮饷税赋依然占据着大明朝税收的半壁江山,为了更好的控制江南,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号。

 迁都北京后,出于种种原因,朱棣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

 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

 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不过,南京各机构设员较少,管辖范围也仅限于南京。

 虽品级与北京各官相同,权力却大大不如。时人均把南京官视为闲职,官员由北京调往南京,也往往是一种贬斥。

 明中期以后,党争激化,在北京失意的官员多集中在南京。一时之间,南京顿时成为反对派的大本营。于是便出现了对立的两党各据一京,互相贬斥,针锋相对的情况。

 这些南京六部的大臣一个个平时闲的没事干,除了吟诗作对外,净长肉了,而且保养的还非常好,一个个白白胖胖的。

 南京守备太监金英此时已经是虚汗淋漓,虽然被割了,可架不住心里那股火,昨晚他和几个小妾喝酒听曲玩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又被管家叫起到江边码头迎驾,迎着刺骨的江风站了两个时辰,实在撑不住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这个金英可能名声虽然比不上历史上的王振、魏忠贤等人,但他的事却也是可圈可点。他不是中原人,而是安南人(也就是越南人),永乐五年征服安南返国的张辅大军带了些聪明俊俏的男童到中国,并送入宫中,金英就是其中的一个。

 金英入宫后,在永乐末年升任司礼监右监丞。仁宗登基后,即将充军交的犯人张定名下的人口、家财包括房产和树株及其女婿田狗儿的人口、田地,都赏赐给了他。宣德七年(1432),由于他的忠诚勤谨,又赐给免死诏。后来又赐给银记,并升为司礼监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