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狸猫换银子

第555章 大家一起麻(第2页)


 说话的时候,眼睛还盯着他的口袋。


 至于何青生和谭庸,他俩早就跑了。


 说不定现在就躲在家里看彩电呢。


 陈凡将背包放在一旁,看着她说道,“你不是换了2000吗,1600还剩了400呢。”


 说话的时候,心里不禁感叹这时候的电视机真不是一般的贵。


 平均工资普遍只有35元的情况下,一台电视机竟然要3、4年的工资,离谱。


 他还不知道,再过两年,也就是80年的时候,上级放开电视机价格,14寸进口彩电立马涨到2300,18寸彩电涨到3200元。


 之后一路狂奔,等到80年代末,一台日立的大彩电竟然要一万多!


 80年代啊,那可是“万元户”还很吃香的时代,全部身家竟然还不够买一台进口大彩电。


 这种情况要等到90年以后,国产彩电大量上市,才将电视机的价格打下来。


 陈凡虽然不知道具体的价格走势,却也知道80年代彩电的利润有多高。


 除了彩电,冰箱和空调也是高价电器的代名词,可就算这样,也依然供不应求。


 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缺有钱人,区别只在于有钱的不是我而已。


 想到这些,陈凡心里想着等什么时候搞几条进口生产线,也能为自己的钱包增加一点深度和厚度,努力做个不为人知的有钱人。


 然后就听见许启珍说道,“刚才你是不是只顾着数钱,都没听我说话?”


 陈凡面不改色心不跳,直接扯开话题,“我要是多换给你,何叔和谭叔那边怎么办?”


 许启珍竟然没有发现,摆摆手说道,“他们你不用管,我还没跟他们算账呢。我是有正事儿,表妹要结婚,他们就是纯属享受,一点正事都不办。”


 然后口风一转,“我也是没办法啊,就这么一个表妹,家里什么都想给她最好的,那不是洗衣机和冰箱也买了进口商品吗,这就花了1000出头,还好之前他们想办法凑了点侨汇券,这才勉强够用,但是现在这一换,又不够了。”


 她对着陈凡拱手笑道,“就当姐求你,帮帮忙,好不好。”


 陈凡轻叹一口气,“我还想买台彩电,算了,谁让你这么照顾我呢。”


 他从口袋里摸出侨汇券,数了4张递过去,“可不能再要了啊!”


 “那不能。”


 许启珍拿过侨汇券,掏出一叠钞票拍在他手里,“姐记着你的好,咱们以后见真章!”


 说完起身就跑。


 陈凡看着她的背影呵呵直笑。


 今天何青生和谭庸都没有出现,就足够说明问题,这是给许启珍创造机会啊。


 不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副厅级,还是女同志,以后前途完全可以预见。


 这个姐认得不亏。


 至于那点侨汇券,就更不值一提。


 他在地委的老屋里还有一屋子的家电,连空调都有,电视机也是19寸的金星大彩电,还需要什么侨汇券?


 最多也就是买点进口零食给小姜寄过去。


 ……


 先去百货商场扫货,把侨汇券350块的零头花掉,然后弄了个箱子打包,再给小姜写信。


 办公室里,陈凡一手拿着笔,一手抓着脑袋,在信纸上抠文字,“丽丽、见字如面。”


 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写了。


 作为一个95后,陈凡就没写过情书,年少时不懂,成年后谁还写信?


 聊微信都嫌慢,都是直接打电话好吧。


 更何况他之前可没谈过恋爱。


 呃,就算身边的同学朋友有谈恋爱的,也是三五句就勾搭在一起,然后电话撩骚。


 情书?


 抱歉,他只看过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有鲁迅的“广平兄”。


 前者催人泪下,后者真挚笨拙。


 都不符合陈大才子的现实情况啊。


 可是不写又不行。


 姜丽丽一个星期一封信,从京城到长春、从卢家湾到省城,就一封都没有断过,还不把钱当钱,每次用的都是挂号信。


 之前的信都还没回呢,要不是中间打过两次电话、拍过电报,再不回信,那丫头能偷偷躲起来哭信不信?!


 没办法,抓了两把头发之后,陈凡叹了口气,只能记流水账了。


 “来信均已收到,只是俗事繁忙,无暇回信,直至今日稍有闲暇,心中思念无可抑制,方才提笔,倾诉衷肠。”


 看着写出来的几行字,陈凡有种撕掉重写的冲动。


 是不是太直接了?


 要不要委婉一点?


 可是那丫头写的比这个露骨多了……真不知道她平时看上去温柔内敛,怎么会写出那么热情奔放的文字?


 什么“弟弟、想你”,哎哟,好肉麻。


 陈凡咬咬牙,算了,就这么写吧,大家一起麻。


 “在京城时买了一块地,就在什刹海的边上,我自己设计了一座房子,你见了一定会喜欢,那是与番禺路的小楼不一样的风景,正如我看你时,时时有不同的风情。……


 我现在已经在江南大学求学,追随徐祖瑞先生读书,江大的校园很美,让我时常想起你的容颜……”


 咬文嚼字,好不容易写完一封不足600字的情书,陈凡感觉比写一篇60万字的还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