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复杂多变的一生(第2页)

 世人往往喜欢以成败论英雄,汉献帝作为大汉最后一位皇帝,最终只能妥协禅位,成为亡国之君,在许多后人眼中是无能昏庸之君的代表。

 然而当你走进汉献帝的一生,才会发现,其他他是一位睿智的皇帝,能在董卓、李榷、郭汜这样残暴的掌权者把持朝政之下安然无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能在曹孟德这位整个三国时期,可以说综合能力第一的枭雄挟持下,数次的反抗,仍然把他搞得焦头烂额,难道不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大汉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很多。

 其一,废刺史立州牧,导致地方势力大兴,中央失去控制。

 其二,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大量土地,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无法生存下去后,走上了一条反抗的不归路。

 其三,外族入侵,耗光了朝廷的中央军,导致朝廷没有足够武装能力镇压不听命令的地方势力。

 其四,外戚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党锢之祸的连续发生,导致世家大族们开始不在信任汉朝的统治者。

 官僚系统是一个国家能否正常运行的根基,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能让国家这台机器正常运行起来。

 而官僚系统的组成基本以士族为主,当士族不在信任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时,那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其五,在李傕郭汜掌权的那几年,他们二人数次带领麾下的军队在皇城下混战,许多忠于大汉的名臣因此丧生。

 素有汉末三杰之称的皇甫嵩、朱儁、卢植也是在这几年相继去世。

 大汉不但失去了最忠心且最有能力改变局势的三位无双忠义之士,而且他们代表的是,大汉的将门世家,大汉的寒门子弟以及大汉的世家大族。

 如果他们还在,可以聚拢这三个阶级的大多数力量,而当他们不在之时,这三股力量群龙无首,开始各自选择自己的效力对象。

 大汉积弊多年,在协弟上位前已经积重难返,如果没有权臣把持朝廷,依靠明君名臣的组合,还有可能慢慢扭转乾坤,然而上天并没有给协弟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