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冬三十娘

第180章、乾清宫里铜臭满殿(第2页)

这也是朱常洛看中他们的原因之一。

王珣首先介绍的是昌明号如今的架构。

皇帝和勋戚们参与的昌明号自然是顶层控股,下面的粮行、遮洋行、盐行等就是具体业务板块了。

山西十家过去的业务,如今还不算完全梳理清楚,只把最紧要的几样先梳理进入了这个“集团”之中。

粮行在昌明号出资控股之外,是张家先收了些其他家的粮食生意资产,由张家主要出面打理。

遮洋行是常家,盐行则是范家。

对王珣他们来说容易理解的概念,其他勋戚们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比如说刘綎,现在就是第一次关注到这些东西,头大如斗。

“说穿了,合伙挣钱。”朱常洛替他总结了一下,“以前是各自为战,朕这里有天下的贡赋,有内臣管着的财源;你们也是凭着身份和优免,虽也有进项,却总是难免有占役、仗势欺人之嫌。”

他指着王珣他们:“做生意,你们没有他们内行。在这大殿之内,朕和你们好比东主,他们便是身兼东主和大掌柜。王珣,说说今年生意如何吧。”

“……是。那臣就先说总账,而后再由张行首、范行首说说粮、盐两项的细账。”

王珣看着朱常洛:“臣奉旨拟的报文……”

“刘若愚,让他们抬过来。”

又是屏风。王珣看到皇帝早有准备,干脆离座走到了那边。

看了看上面的图表,王珣也愣了一下:他呈上来的毕竟只是数字和文字。

去年议定时的共同股本一共是多少,朱常洛自然教会了刘若愚这种易于学习掌握的年轻内臣,让他们描出了一个饼状图。

初始的固定股本是一百八十万两,皇帝拿出了一百万两,蜀王府和楚王府各拿了五万两,山西十家一共拿了五十万两,剩下二十万两才是当日的一共十五家勋戚分摊,从五千两到两万两不等。

然后是粮行、遮洋行、盐行现在的股份构成,都是昌明号占七成。

这点固定股本自然不足以支撑他们做出今年的业绩,因此又详细列明了一些流动资金和流动资源的来源。

一直下去讲了许多的数字,最后就是很简明扼要的几句话。

“今年各项生意,把应当要收回但暂时记在账上的数字都算上,账面总收是三百六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两有余;所付总货款、借资本息、契税人工是二百七十六万六千五百九十八两有余,归昌明号总号净利该是六十三万八千九百一十一两。若依股本悉数分润,陛下该得三十五万四千九百五十两,蜀王该得……”

只听王珣呈报的数字,那么即便是当初只拿出了五千两的最小一家,今年也可以分得一千七百七十四两银子。

这不是暴利吗?

徐文璧不由得看着皇帝:遮洋行今年都没怎么开始经营,光出了六十八万两买下遮洋总,钱真有这么好赚?

朱常洛自然不用向他们多解释。之前的架构都听得他们云里雾里,他们又哪里能理解什么应收款应付款和资金周转周期、当期业绩之类的话?

遮洋行虽然今年还没完成一个完整周期,但泰昌元年的新增金花银、白粮等,自然是计入泰昌元年的财报。

贡献这份利润的大头是盐行,是暂时还没梳理好的其他固有边贸业务。

王珣他们无非是先按照梳理好的结果把数字都报了进来,而且“奉旨”刨除了那些上下打点的隐形成本。

这些都在朱常洛的可控范围之内。

接下来又是张志征汇报粮行生意,着重提到了年初京城粮价大战之后昌明粮行口碑提升、占了不少京城粮市份额的事,薄利多销。而粮行在通州的专仓则是武定侯平价卖的产业,而后武定侯、武清侯和宗人令侯拱辰也专门在昌明粮行里出了些资占小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