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开海求利事难决(五)(第2页)
朱载坖说道:“开海大事,必得昭告天下,以何为辞,诸位可以教朕乎?”
在坐的都是词章才子,科第名家,这些事情根本难不倒他们,李春芳就认为,开海可以使得沿海的百姓,量议收税,民自乐从。既籍其出入,不但可以稽其奸弊,亦可用为我之耳目, 既可稽考出入,亦得少助军饷。
高拱则是认为,既然要选择一处开海,肯定是在福建为好,因为福建是沿海最贫穷的省份,也是海盗最猖獗的地方,高拱对朱载坖说道:“陛下,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禁之而私通如故,不若官明通之而制之以法, 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宜稍宽其法。”
高拱是从为了百姓生计的角度考量的,高拱认为,虽然同为沿海省份,但是福建不同于浙直,福建多山少田,粮食产出本就不足,百姓需要下海谋生,向福建的漳州、泉州,本地粮食产量严重不足,需要从广东的惠州、潮州购买粮食,若是开海,利用海运,福建的百姓就可以吃到平价的粮食,若是坚持海禁,广东的粮食走陆路抵达福建,一路的运费损耗,使得百姓根本无力承担,朝廷开海,是为了百姓生计。
同时,朝廷开海,也是为了安定海疆,招谕岛倭,以夷攻夷,立功报效, 坐令地方安堵,东南税赋之场,复旧生理。总而言之,朝廷开海,都是为了百姓的生计,千秋万代的大事,而不是为了些许银钱之事。
徐阶也认为,开海之后,使有力者既巳从商而无异心,则琐琐之辈自能各安本业,这样一来,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就离开大明去海上闯荡了。而且徐阶认为,朝廷开海,不是对太祖祖制的违背,而正是对太祖圣训的坚持与遵守,因为朝廷的开海是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
朱载坖不得不说,他们经过万寿帝君的调教,对于干这种事情,实在是手拿把掐,现在对于开海,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现在择一地开海,以观成效,然后在视其情况,决定是否在其他地方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