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中兴休息的云
第973章 云动风起姑苏城(第2页)
张居正认为本色征三分即可,七分折色,而蔡国熙等人认为,最好是本色折色五五开,为此事张居正和杨继盛、蔡国熙互不相让,甚至把官司打到了朱载坖的案头。
张居正、蔡国熙、杨继盛、胡宗宪等都各自上疏,要求朱载坖来决断本色折色征纳的比例问题。
朱载坖收到他们的奏疏之后,召集内阁辅臣和户部尚书马森,朱载坖问道:“诸位以为,东南的本折之争,应该怎么办啊?”
从朝廷的角度来说,折色显然是更加有利的,毕竟就算是运输一百万两银子,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不会在运输途中有什么损耗,而要是运输一百万石的粮米,那可就要费老大的劲了,而且路上的损耗也是显而易见的,朝廷为此投入的成本肯定是远远大于折色的。
而且本色解运来之后,还有保管、储存等一系列问题,粮食储存总是要有一个期限的,陈粮不可食用,而且大量的本色米调拨也不方便,远远不如折色来的方便,所以朝廷重臣都支持张居正的主张,要多征折色以解决现在的朝廷财政问题。
但是朱载坖和高拱有不同的想法,高拱倾向于支持蔡国熙,原因很简单,大量征收折色对于百姓的负担太重,百姓手中并没有太多的现银,势必会损伤百姓的利益,而且朝廷也需要有一定量的储积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
现在京通仓的存粮是远远不足的,这些多征收的本色应当发运到通州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高拱的看法,朱载坖予以了支持,而且他已经派遣陈矩南下苏州,就是准备用内帑稳定苏州的粮价,以应对商贾和士绅们可能压迫百姓的举动。而且为了推广大明制钱,这次陈矩带着南下的银钱中,一半是银子,一半是铜钱,还是嘉靖年间用倭铜铸造的嘉靖通宝。
朱载坖在听取了诸位臣子们建议之后,亲自拍板,本色折色五五开,同时折色不限于白银,绢一匹准粮一石二斗,绵布一匹准一石,银三钱折粮一石,苏松地区出产的布匹丝绸都可以作为折色缴纳,尽可能的减少百姓的负担,同时朱载坖还和户部尚书马森商量好了,折色的布匹丝绸,朱载坖到时候用内承运库的银钱与太仓等价交换。
张居正、蔡国熙、杨继盛、胡宗宪等都各自上疏,要求朱载坖来决断本色折色征纳的比例问题。
朱载坖收到他们的奏疏之后,召集内阁辅臣和户部尚书马森,朱载坖问道:“诸位以为,东南的本折之争,应该怎么办啊?”
从朝廷的角度来说,折色显然是更加有利的,毕竟就算是运输一百万两银子,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不会在运输途中有什么损耗,而要是运输一百万石的粮米,那可就要费老大的劲了,而且路上的损耗也是显而易见的,朝廷为此投入的成本肯定是远远大于折色的。
而且本色解运来之后,还有保管、储存等一系列问题,粮食储存总是要有一个期限的,陈粮不可食用,而且大量的本色米调拨也不方便,远远不如折色来的方便,所以朝廷重臣都支持张居正的主张,要多征折色以解决现在的朝廷财政问题。
但是朱载坖和高拱有不同的想法,高拱倾向于支持蔡国熙,原因很简单,大量征收折色对于百姓的负担太重,百姓手中并没有太多的现银,势必会损伤百姓的利益,而且朝廷也需要有一定量的储积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
现在京通仓的存粮是远远不足的,这些多征收的本色应当发运到通州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高拱的看法,朱载坖予以了支持,而且他已经派遣陈矩南下苏州,就是准备用内帑稳定苏州的粮价,以应对商贾和士绅们可能压迫百姓的举动。而且为了推广大明制钱,这次陈矩带着南下的银钱中,一半是银子,一半是铜钱,还是嘉靖年间用倭铜铸造的嘉靖通宝。
朱载坖在听取了诸位臣子们建议之后,亲自拍板,本色折色五五开,同时折色不限于白银,绢一匹准粮一石二斗,绵布一匹准一石,银三钱折粮一石,苏松地区出产的布匹丝绸都可以作为折色缴纳,尽可能的减少百姓的负担,同时朱载坖还和户部尚书马森商量好了,折色的布匹丝绸,朱载坖到时候用内承运库的银钱与太仓等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