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中兴休息的云
第983章 天子一怒百官惊(三)(第2页)
东南文人众多,大量的童生、秀才不能在举业上更进一步,不若将他们招纳考选进官府中,用以替代世袭的小吏,未尝不是一个办法,毕竟现在朱载坖自己也在强调三途并进,即便是小吏,只要能够有出色的治绩,一样可以升迁,在国初之时,不少重臣都是由小吏升迁而来的。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原苏州知府况钟,就是以小吏出身,最后担任苏州知府这一要职,可见小吏之中也并非没有有才能之士,只是由于不能升迁,使得他们只能醉心于搞钱,同时小吏大多世袭,更是加深了他们和地方士绅们之间的关系,要想彻底强化官府的权威,重新将大明的州县纳入朝廷的掌握之中,改革衙门小吏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朱载坖问道:“我大明多少秀才能够考一个举人,诸位可知道?”
虽然诸位阁臣都是从童生考中进士的,但是具体到大明全国到底有多少秀才,又到底多少秀才能够考取一个举人,这还真的很难说清楚,不过李春芳是当过礼部尚书的,对于这些事情还算有些了解、
李春芳说道:“陛下,嘉靖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曾经统计过大明现在有的由此人数,全国生员大致在25万到35万之间,现在恐怕会更多,应在四十万上下。”
朱载坖于是问道:“那举人呢?多少秀才能够考一个举人?”
这个虽然不好说,但是各省考取举人的解额是固定的,北直隶(顺天府)和南直隶(应天府)各135人,江西95人,浙江和福建各90人,湖广和广东各85人,河南80人,山东75人,四川70人,山西和陕西各65人,广西55人,云南30人。乡试也是三年一科,大明一科就取这么多举人,和以十万计的秀才们相比,这个数字无疑是极为少的。
故而民间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就是说明乡试的难度之大。大部分的读书人能够获得一个秀才功名就已经是他们人生的顶点了,还有更多的童生,就是连秀才都不曾中的读书人,更是数量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