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河工岂是寻常事(第2页)
潘季驯认为,一旦高家堰工程结束,使得淮水全部从清口涌入黄河,冲刷泥沙入海,清口则越来越深,不但高邮、宝应地区原来被淹没的田地得以重新耕种,而且,上自虹县、泗州、盱眙,下及山阳、兴化、盐城等处,皆成沃壤。
但是朱衡是坚决反对的,朱衡认为,一旦这样做了,会使得淮河下游面临严峻的水患,所以朱衡坚决不同意潘季驯的办法。朱衡认为:新河受东、兖以南费、峄、邹、滕之水。以一堤扞群流,岂能不溃?宜分之以杀其势。
而且大明的治河方略本来就有问题,户部、工部会商此事时,就曾经定下过治河的大方略,就是:祖陵为国家根本,即运道民生,莫与较重。首先就是要保证凤阳的祖陵风水,其实朱载坖很怀疑凤阳的祖陵里埋的什么,毕竟以当年重八哥的状态,他还能找到祖陵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朱衡不同意潘季驯的意见,朱衡就指出,潘季驯把运河出口移到新庄闸,仍命名为“天妃闸”。然而新天妃闸口距黄河、淮河交会处仅200丈,黄河水仍然向运河倒灌,运河河底日益垫高,年年挑浚不已。加上黄河、淮河水流汇合,潆洄激荡,运河出口极为危险,威胁漕船的安全。
同时朝廷为了保障漕运所实行的各种政策也不尽合理,运河每年的上半年是最为繁忙的,朝廷规定:山东、河南漕船限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江北漕船限四月初一日、江南漕船限五月初一日、江西、浙江、湖广漕船限六月初一日到达通州。
各漕船交卸漕粮之后,十日就得启程返航,对于朝廷来说,上半年是一定要保证运河通畅的,所以在漕运开始前和进行时,均要闭闸蓄水,保障运河的通畅,但是此举对于淮河沿岸的百姓来说就是极为痛苦的事情了,因为淮河流域的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六七月。
漕运进行时,淮水上游支干各河来量极大,无法宣泄,使得整个淮河中游成为滞洪区,只能任其淹没泗州以西地区。若逢上游地区暴雨,短时间就能给河、湖各堤造成严重的威胁。整个淮河下游都会遭受严重的水害,而若是如潘季驯所言,将黄河入淮,水势会更加不可收拾,淮河下游将会遭遇极大的水灾,这是朱载坖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