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 剿抚并用显神通(二)(第2页)
从政治上来说,大明当时悍然吃掉了安南,对于周边的国家来说,未免有些吃相太难看了一些,在大明国内也一直有反对之声。
当然,大家都很清楚,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大明当时在交趾屯驻重兵,还要经常从云南等处调发援兵,每年军费开支浩大,而安南由于战乱频仍,朝廷能够收到的赋税很少,对于朝廷来说,始终是入不敷出的地方,这就导致交趾对于大明成了鸡肋,宣宗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不得已放弃了交趾。
现在臣子们担心也是这点,大明要动用大军,征服缅甸,并非什么难事,但是怎么长久的占有呢?要是再出现交趾这样的情况,对于朝廷来说岂不是里子面子都没了?
朝臣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朱载坖认为这次不会重演当年的事情了,首先缅甸和交趾不同,莽应龙本来就是强行将缅甸统一的,缅甸还没有形成很强烈的国家意识,至少和交趾相比是远远不如了,大量的土司盘踞在缅甸各地,朝廷可以利用这些土司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
而且暹罗、占城是主动请大明驻军的,不存在反抗问题,大明要采取温水煮蛙的战术,慢慢的蚕食,同时以贸易的形式从暹罗、占城交换粮食,大明的货物在当地还是非常紧俏,对于缅甸,朱载坖的想法是不必立即实行郡县制,对于缅甸现在的情况,立即实行郡县制也是不太现实的。
同样和云南一样,采取郡县和土司相结合的形式,这次平定云南的叛乱之后,朱载坖就要在云南实施改土归流,将云南的土司变为流官,同时将一些忠诚于大明的土司迁往缅甸,用他们扩大大明控制的土地。而大明先期只要控制大的城市和沿江沿河的地域就行了。
同时疏浚河道,利用当地丰富的河流,联通大明和暹罗等地,控制阿瓦河和伊洛瓦底江、湄公河,利用水道调动官军,运输粮秣,同时控制缅甸的出海口,水陆并进,同时向这些大城市移民,缓慢增加朝廷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力,挤压土司的生存空间,假以时日,此地的汉人超过土人的时候,设立郡县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