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财政支绌难(二)(第2页)
马坤也是被这些龙子龙孙实在是搞得焦头烂额的,今日里就将实情说出,想要请嘉靖出面,制止这些个宗室胡闹,毕竟是朝廷的户部,怎么能天天被人堵门呢?没想到嘉靖竟然根本不为所动,马坤索性就把这盖子掀开。
马坤接着说道:“陛下,若是仅仅是禄米,还则罢了,但是诸王在封地内兼并土地,建立王庄,侵占商税,染指盐课,致使国家税收流失,国用不足。”
大明皇帝有皇庄,诸王有王庄,王庄土地,一是乞请和赐予,一是强占民田或投献。分封在全国名都大邑、边防要塞的亲王,通过乞请、恩赐、巧取豪夺、百姓投献等手段,逐步变成了土地的最大占有者。其结果就是有司收取田赋的土地相应减少,影响了税粮的征收。贫苦百姓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到处逃徙,从而加深了社会矛盾。
更有甚者,诸王还在水陆关津私设税关,收取税金,以供宗室花销。
同时开办大量的王店,经营的最多的就是朝廷专卖的食盐。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盐法的顺利实施,破坏了开中法的继续进行, 堵塞了明代财政收入的渠道。
皇室宗亲权贵,平时直接向皇帝乞请大量盐引,‘每当户部开纳年例,方其文书未至,则内外权豪之家,遍投书札,预托抚臣。抚臣畏势,而莫之敢逆,其势重者与数千引,次者一二千引,其余多寡各视其势力大小而为。
这些皇亲拿到盐引,根本不遵守朝廷的规定,破坏了盐产地和行销地的区划规定,引起市场混乱,导致国家收入减少。
在朱元璋的厚养宗室的指导思想下,靖难之后的朱棣更是打着恢复洪武制度的旗号,继续增加宗室待遇,其本质是通过增加宗室尤其是亲王们的经济特权的方式,赎买亲王们尤其是塞王们的兵权。
朱棣为了笼络诸王,从建文四年七月至永乐元年正月,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先后赐给诸王钞币锭,另有金2400两,银两,以及纱、罗、布匹等。与此同时,又提高将军以下的品级。如原为三品的镇国将军提至从一品,四品的辅国将军提升为从二品,五品的奉国将军提至从三品,六品的镇国中尉提至从四品,七品的辅国中尉提至从五品,八品的奉国中尉提至从六品。
仁宗即位后,又继续提高诸王府的禄米,因诸王叔在者无几,诸兄弟唯赵王居京师,余皆守藩于外,旦夕在念,而增加诸王禄米,周府以下十七个王府,共增加米约六万余石。
但是其实朝廷早就无力支付宗室的禄米了,洪武二十八年,当朱元璋刚刚规定了亲王禄米的数额,户部“请令有司如数给之”的时候,朱元璋却不予批准,而下令 “晋、燕、楚、湘、蜀给与如数,代、肃、辽、庆、宁、谷,远在边地,民少赋薄,岁且给米五百石、齐府千石,嗣秦王幼,应用米,有司月进,周府且未给。各府罢给及多少不齐者,特出一时权制云。”
永乐年间,朱棣虽然竭力拢络诸王,但禄米已不能全给。沈府才本色六千石,秦府、晋府、唐府各五千石,代府三千石,辽府、韩府、伊府各二千石,岷府一千五百石,肃府仅七百石,庆府虽七千五百石,而郡王又尝于数内分拨俱不满万石之数。
到了本朝,宗室人丁滋生,数量更加众多。藩府支需每称不足。继今支派益行,食禄日增,不可不预,以善图其后。洪武年间,山西初封晋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后宗室人口增至1851位,共岁支禄米八十七万余石,河南初封周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后宗室人口增至1440位,岁支禄米六十九万二百五十石 山东初封鲁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后宗室人口增261位,岁支禄米十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七石,湖广初封楚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担,后宗室人口增至587 位,岁支禄米二十五万九千八百三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