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摇唇鼓舌定海波(二)(第2页)
最可笑的就是朝廷对此事的处理了,此时朱载坖的好大儿朱翊钧,面对朝堂和苏州的压力,没有胆量学习祖父,祭出庭杖,更不敢动用厂卫和官军,只能把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朱翊钧只得妥协,下旨停止向纺织业征税,而对于参与抗税的工匠,只追究葛成一人责任,判处他斩监候。但葛成领导的这场抗税风暴让江南纺织业者以后只需赚钱而不用纳税,因此在苏州士绅和东林党后台的活动下,葛成得以在狱中好吃好喝供着,直到出狱。
后来62岁的葛成去世,东林党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厚葬在苏州阊门外山塘街,由东阁大学士文震孟题写墓碑,乡贤陈继儒撰写墓志。
田赋要欠,商税要抗,朱载坖想不到,要是他征收关税的话,他们不得直接造反啊。
朱载坖认为,王直想要被招安什么的,其实都是假的,他又不是什么读书人,哪有什么家国之念,王直本就是个商人,他最大的诉求无非就是合法的进行贸易,要是能更好的稳固他海上霸主的地位那就最好不过了。
朱载坖觉得,王直回到大明,等着他的就是一死,一旦王直一死,他的麾下作鸟兽散,到处作乱,那才可怕,与其这样导致东南不安,不如废物利用一下,王直既然想做生意,和谁做都是做,和皇室做有什么不可呢?
他现在是海上霸主,反而可以利用他打击倭寇和东南士绅的走私贸易,更重要的是收集倭国的相关资料,倭国的银铜对于大明来说可是极为必要的。
虽然通过贸易,海量的银子流入了大明,可是和朝廷却没有什么关系,巨额的银两反而成为了这些士绅收割平民的工具,一方面是士绅们掌握了巨额的银两,一方面是士绅们将银两囤积起来,人为的制造银贵谷贱的情况。
所以朱载坖并不认为征收商税就能解决问题,朱载坖很清楚,以现在大明的情况,就算是嘉靖或者自己开征关税,无非就是两个结果,好一点的话,就是隆庆开关的结果,每年老爷们赏给朱载坖几万两,算是打发要饭的,朱载坖倒成了跪着要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