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页)

 ——和后世的泡菜国一样,如今汉家,也同样实行全民服兵役制度。

 在经历过三次,每次各为期一个月的冬训之后,汉家的男子无一例外,都要履行两年的兵役义务。

 一年卫戍北方边墙,一年驻守郡县地方。

 在这样的制度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家,凡是年纪在二十三四以上的男子,只要拿起一把剑、背起一柄弓,便都是可以直接上战场的兵!

 而这样拿起锄头可耕地,抓起刀剑可杀敌的男丁,汉家的百姓、农户,大都不止是‘每家有一个’——有相当一部分,是每家有两个,甚至三个……

 “楚王的兵马,已经召集到彭城了吧?”

 想到这里,吴王刘濞甚至: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绝对不能耽误!

 必须抓紧时间,尽快把吴楚联军主力送到睢阳城下,以图决战!

 听闻此言,仍处于狂躁状态中的楚王刘戊,却是没由来的一阵汗颜。

 “额…大致召集起来了;”

 “也还有几万人马,还在赶来彭城的路上……”

 “——不等了!”

 “——不能再等了!”

 只见吴王刘濞猛地一抬手,不等楚王刘戊话音落下,便不容置疑的拍了板。

 “我从吴地带来的军队,大致有三十万。”

 “楚王能凑够二十万?”

 闻言,楚王刘戊只迟疑的举起一根手指:“当有十……”

 “——十万也够了!”

 “——即刻起营,不日开拔!”

 嘴上虽是这么说,但吴王刘濞暗地里,却是一阵牙疼。

 当今汉室,以背靠长安朝堂的梁国,为关东最强藩。

 如果不算合体时很强大,分身时6+1小于1的齐系,那汉家仅次于梁国的第二强藩,便是刘戊的楚国。

 ——不是刘濞的吴国,而是刘戊的楚国!

 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刘戊的楚国,都比刘濞的吴国强上至少三成!

 结果刘濞搜刮了全部家底,尽发吴国可战之兵,凑出了这三十来万大军;

 而刘戊坐拥楚地三郡三十六城,不说发个四十来万,也总该和刘濞不相上下,凑够个三十万?

 “十万……”

 “都到了一决生死的时候,还在藏那点家底!”

 “且看日后功败垂成,长安的天子,可还能放你楚王刘戊,再回楚地称孤道寡!”

 暗啐一阵,刘濞面上却丝毫没有显露,只交代刘戊‘即刻准备大军开拔’,便离开了刘戊的楚王宫。

 ——刘濞带来的大军,于彭城外扎营。

 刘濞,要和麾下的将军们,好生商议一番。

 ·

 ·

 ·

 “大王!”

 “末将请缨,领兵五万,逆江淮而上,收淮南系、长沙国!”

 “再向西绕道,叩武关,与大王相会关中!”

 在刘濞大致介绍过情况——齐系忙着窝里斗,淮南系也指望不上之后,刘濞刚任命的老将,如今的吴国大将军田禄伯站出身来,主动请缨。

 只是开口一番话,却惹得帐内众吴将,面上一阵风云变幻起来。

 ——领兵五万,便能把淮南系三王,还有长沙国打下来?

 稍一思量,众人便都得出结论:大概率能行。

 田禄伯是老将,而且是从太祖高皇帝时起,就一直跟在吴王刘濞身边的元从。

 五万兵马,打下淮南系三王,再打下长沙,而后从武关近逼关中——田禄伯有这个本事。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当年,太祖高皇帝和霸王项羽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彼时,项羽率军死磕函谷,久攻不下;反是太祖高皇帝逆江淮而上,绕道武关,先入关中而兵临咸阳,抢先受了三世子婴的降书啊……”

 一时间,众人看向田禄伯的目光,都不由有些古怪了起来。

 更是有沉不住气的年轻人,直接开口质问田禄伯:“大将军是想在来日,让大王也在长安城外,给将军设下一场鸿门宴吗?!”

 此言一出,田禄伯顿时面色涨红起来,怒目圆睁,恶狠狠瞪向开口那人。

 “竖子安敢血口喷人!”

 “我对大王的忠心,早自太祖高皇帝时起……”

 “——好了好了~”

 见帐内众将一言不合便要争吵起来,吴王刘濞也适时开口,止住了这场即将爆发的争执。

 先是微微瞪了那开口的小将一眼,而后,又面带温和的安抚起吴国大将军:田禄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既然已经认命公为大将军,寡人对大将军,便不会有所猜疑。”

 如是安抚着,刘濞也不由将话头稍一转:“只不过~”

 “唉……”

 “齐系、淮南系接连出了岔子;”

 “北边的赵王,又非得等匈奴人先动,才愿意自邯郸举兵。”

 “——我吴楚联军,满共就这四十万不到的兵马,却要去死磕梁王刘武的国都睢阳!”

 “难啊~”

 “若是再分兵五万,怕是都等不到大将军兵临武关、震叩关中的那一天,我吴楚联军,便要溃散于睢阳城下……”

 今天第二更。

 半夜有一更还账,明天有事的看官老爷不用苦等,睡醒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