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网文老大爷

第181章 雷厉风行(第3页)

 诸葛瑾已经元服加冠,有了字,而诸葛亮才刚年满十五,尚未加冠,也就没有字。

 听到刘封的问题,诸葛瑾和诸葛亮对视一眼,其实他们兄弟私下里也有过类似的闲聊。

 整个东汉末年的士族阶层,在思想上其实是呈现爆发向的发展,他们苦恼儒家学术无法挽救国家危亡,虽然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外戚和宦官,可清醒者又无法自欺欺人。

 因此,东汉末年的士族是非常畸形的,他们既保守,又激进,既重义,又贪婪,既忧国忧民,又醉生梦死。

 不过比起以后魏晋时期的士族,东汉的士族又显得太过健康了。

 最少还远远没到以五石散为荣的地步。

 诸葛谨和诸葛亮知道刘封虽然是问话,却更多的是引出自己的下文,于是便摇了摇头,想听听刘封有什么高见。

 没想到刘封只是嗤笑一声,指着食盐道:“无他,唯钱粮尔。”

 “前汉开国仅一千余万人,王莽篡汉时,已达五千五百万口。”

 刘封看着盐田,可视线的焦距却不在盐田上,喃喃自语道:“本朝开国时,也不过一千余万口,至黄巾之乱时,已有六千余万口。”

 诸葛亮的心思灵敏,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刘封的意思。

 果然,刘封接下去说道:“天下钱粮,已经养不活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了。”

 诸葛瑾听到这里,才醒觉过来,他本能的觉得刘封这番话过于市侩算计,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这话太过精辟。

 而诸葛亮更先他一步就已经醒觉,可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

 天下的钱粮已经不足以养天下人,那不论是谁坐在君王的位置上,那也只能是亡国之君了。

 此时,刘封却突然停了下来,回头问道:“子瑜、阿亮,那你们觉得该如何做呢?”

 诸葛瑾虽有才,却谨慎寡言,不深思熟虑绝不开口。

 倒是诸葛亮年轻气盛,看见兄长并未开口后,就先回答道:“唯有开源节流两条路。要么让这天下钱粮的产出变多,要么就让大家节约钱粮。”

 刘封听完之后,大笑起来:“阿亮才思敏捷,长才广度,当真器宇不凡。”

 随后,刘封又询问诸葛瑾道:“不知子瑜又有何教我?”

 诸葛瑾对着刘封拱了下手,小心谨慎的回答道:“谨在想一个问题。”

 刘封来了兴趣,一旁的董袭、甘宁虽然有些听不明白,可也是瞪大眼睛用心听着。

 刘封追问道:“是何问题?”

 诸葛瑾恭敬的回答道:“谨在思不举子之事也。”

 刘封先是一愣,随即缓缓点头。

 诸葛瑾所言的不举子,指的是弃婴。

 许多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子。

 整个两汉时期,不举子非常常见,不但盛行于普通百姓家庭,就连官宦豪族家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只是原因截然不同。

 官宦豪族家庭不举子的原因是因为迷信、禁忌,伦理和礼制等原因,而普通百姓家庭,除了迷信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承受不起赋税的沉重。

 可诸葛瑾此时的意思,是在思考不举子的背后,是否也有源于天下钱粮不够养活天下人的原因。

 东汉末年,许多底层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

 刘封听完之后,默然不语。

 不举子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沉重的负担导致的。

 但也的的确确是有着天下钱粮无法养活天下人的压力在内。

 不可不说,诸葛子瑜,果然握瑾怀瑜,外拙内秀啊。

 刘封长叹一声:“子瑜人如其名,当真怀玉也。”

 这是一句非常明显的夸奖之词,虽然诸葛瑾的回答严格来说其实是错的,可他能如此联想,却也是出乎刘封意料的出彩。

 诸葛兄弟的回答,让刘封很是满意,因为诸葛兄弟的理念和他比较类似的,也能为他所影响。

 这就是刘封最为满意的结果。

 “阿亮,你看这些盐田,可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心情大好的刘封带着众人继续在盐田里转悠,同时还询问诸葛亮的意见。

 毕竟晒盐法是开创性的创造,历史上比较权威的发明时间是明代,但也有少数的资料证明晒盐法很可能在宋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可不管是明代还是宋代,都距离此时还有上千年的时间。

 更别说刘封推广的会是滩晒法了,这可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的晒盐技术。

 诸葛亮看着盐田中堆积如山的食盐,叹为观止,听见刘封的问话后,摇着头道:“此法十分成熟,步骤清晰,环节紧密,亮无以补充。”

 逛完之后,刘封带着众人又回到了糜甑的竹屋。

 此时糜甑刚刚午睡起床,梳洗过后,来见刘封。

 “糜老,等秋收之后,便可开始放盐。”

 刘封开始叙说起自己的计划来,其实也是想请诸葛兄弟和糜甑来帮忙查遗补缺。

 “在州内,我们就以一千二百钱一石的价格出售。”

 “一千二百钱一石?”

 糜甑有些惊讶,刘封的心思他是知道的,对于刘封想要整顿盐业,糜甑本人是很支持的。历来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军械,没有钱粮,哪怕是西楚霸王,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自刎乌江。

 只是既然要打击盐商,那无非就是靠价格战和出货量,以这两点将对方活活逼死,同时还需要有强大的武力来托底。

 而这些条件,刘封都满足了。

 可对方居然把价格定这么高,糜甑还是有些不明白。

 刘封之所以把价格定在一千二百钱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上就要和荆州订立以盐换粮的协议,如何定价,十分重要。

 在这个关头,刘封自然不能把盐价给打下去。

 其次,即便是一千二百钱一石的价格,也远远要比其他盐商豪族的价格便宜的多了,如果对方不跟着调整,必定要失去市场。

 以糜老提供的情报,刘封很清楚这些盐商豪强们食盐的成本是多少。

 他们每石盐成本在两百五十钱左右。

 可刘封却知道,这些盐商豪强可绝对不会老老实实的跟着降价,因为这等于是在割他们的肉。

 最有可能的是两种情况。

 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吃进低价盐货。

 你卖的便宜,我就大量吃进,吃完了货还是继续卖我的垄断价。

 第二种情况,就是使用盘外招,利用豢养的打手、盐贼来武力解决对方。

 刘封自然是有足够的自信,对方这两个招数对自己是根本没用,甚至反过来刘封还有不少盘外招等着对方。

 “糜老,就按一千两百钱一石先卖。若是对方来买盐,他们要多少咱们就卖多少,敞开供应。”

 刘封突然回头,冲着甘宁道:“兴霸兄,此事倒是还有劳动你的时候。”

 甘宁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少主尽管吩咐,宁无有不从。”

 刘封给甘宁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武力保障。

 同时,刘封还打算从广陵把徐盛、潘璋给调回来。

 这帮盐商豪强吃过太多食盐的甜头了,各个腰缠万贯,而且善财难舍。

 既然如此,刘封就打算直接送他们一起下去了。

 刘封的总体打算就是,先以一千两百钱一石的价格出货试水,如果对方吃货,那就正好倾销出货,先榨对方一波。

 如果对方没买,或者买到一定数量,没有现钱开始收手了。

 那么刘封这里会开始第二波操作,直接以州府行政下达命令禁止煮盐,极限施压。

 如果这时候盐商开始暴动,那再好不过,正好给徐盛,甘宁他们送来军功。

 若是开始降价,那刘封就降的比他们还要狠,同时收拢他们离散的盐工。

 反正刘封这边还要继续扩大盐田规模,盐工的缺口是十分巨大的。

 因为没有官面垄断的缘故,徐州的盐商豪强是相当厉害的,从琅琊到广陵,只要沿海有滩涂地的海岸,就都有本地的盐商豪强。

 不过其中最为强大的还是东海盐商豪强,他们的数量,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冠绝徐州。

 所以初期就全力打击东海国的盐商豪强最好,只要拿下了东海国的盐豪,琅琊和广陵的盐豪多半会不战而降。

 等到刘封将整顿盐业的计划托盘而出后,在场的绝大部分人都有些兴奋,除了诸葛瑾。

 “少主,此事会否太过凶险,若是引起东海动荡,恐得不偿失。”

 刘封知道诸葛瑾这也是出于善意,可对方却不知道,或者说是预估不足盐业的重要性。

 历史上别说开启三国之后了,就是在三国前的乱世中,但凡立足稳定之后的军阀,无不开始垄断盐业。

 从袁绍到曹操,再到孙家,又或是蜀中的刘璋,无不把盐业当成了重要的税收工具,从而进行垄断。

 在这垄断的过程中,自然也免不了一番血雨腥风。

 可没有一个军阀因为担心动荡而停止行动的。

 刘封堂堂一个穿越者,难道连袁绍、曹操、孙策、孙权都不如吗?

 更别说垄断盐业这种暴利,越早掌握越好了。

 况且刘封现在一旦垄断了盐业,不但能够大大增加徐州的收入,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他还能靠着盐业来收割外州的韭菜。

 远的不说,荆州缺少食盐,却又有着巨量的粮食储备,这简直是为徐州量身打造的大客户。

 只要刘封能够安安稳稳的把荆州这波粮食给收割入袋,那徐州的实力立刻就能再上两个台阶。

 因此,收拾盐豪,垄断盐业是刘封接下来的重中之重,是绝无可能让步的。

 哪怕激起了叛乱,刘封也绝对不会退缩。

 正好现在徐州周围也乱的很,偏偏徐州很是安定,正巧打一打州内的反贼,也挺合适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