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君臣隔阂(第2页)

“书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动不动便要大兴屠刀,还算个屁的烹小鲜!”

待朱标说完,在场三人相互对视,便也不再坚持。

只是他们总感觉此次朱标从倭国战场上回来,似乎心性愈发柔和了许多。

毕竟若是放在先前,凡有官员敢收受贿赂,无论是否确有不法之举,朱标自然也是断然不会容忍的。

而如今,无论是对待民间商贾亦或是对待反对之朝臣,朱标无疑是多了几分仁慈。

然而实际上!

并非朱标改了性子,自此以后吃斋念佛。

实在是朱标觉得他们老朱家的官的确不太好当。

两年之间,种种大案,官员早如惊弓之鸟,心中惶恐自难掩饰。

倘若因此次自己这个皇帝开千古先例,打算以朝廷插手商界,因此便要惩治诸多朝臣,那自己岂不成了以一人喜好夺朝中官员生死的暴君?

况且话说回来,如今倭国战事正是吃紧之时,接下来更是要紧盯爪哇以及安南的战事。

朱标也实在不想此时过多严惩朝中官员。

“朝中反对之事,朕不予理会,任由文臣进言便是。”

“只是民间来说,朝廷设立的商会不过初具规模,现在仍不可掉以轻心。”

“告诉沈三石,让他格外谨慎,断不能出现差池。”

听到朱标这话,朱棡、朱棣应了一声,便也径直朝门外走去。

一个半月,朝中还算安定。

哪怕时常有朝臣进言提议停售低价粮,劝阻朱标放弃约束商贾的奏疏更是经常送至案前,可见到朱标不予理会,那些个朝臣便也不敢闹出太大的动静。

毕竟众人也是明白,朱标虽未严惩劝谏的朝臣。

可说到底,他们也知道朱标这位皇帝并非是什么软弱的性子。

倘若再闹出似劝阻朝廷设立锦衣卫那般,一众文臣到奉天门前静坐的乱象。

到那时朱标再怎么心怀仁慈,也不得不动手惩处他们。

总的来说,这一个多月过的还算平稳。

“半月之后,大明各省便要开始陆续秋收。”

“韩国公,各地官员入京缴纳税收之事,安排可还算妥当?”

谨身殿内,朱标刚一说完,李善长当即起身回道:“月前陛下命李景隆率领朝中有为臣子前往各地,监督今年秋收之景。”

“似先前那般苛收民税,诸如大斗入小斗出的乱象绝然不会发生。”

“今年各地向户部缴纳税银、税粮也都有朝廷下派的官员亲自运送,税银、税粮自地方开始装车,一路不停,直到京城方能启封。”

说话之时李善长神采奕奕,眉角也带着几分笑意。

他李善长身居高位多年,负责的也多是后勤。所以自前元开始,一直延续到如今的空印报税之法,李善长自然也是一清二楚。

更重要的是,李善长很了解老朱是个什么性子。

所以李善长无比清楚,空印报税之法就是没有被点燃的火药桶,而包括他在内的诸多大明官员,无论朝臣亦或是地方官员,一个一个都是坐在这火药桶上。

先前李善长不是没有想过找个其他法子,代替空印报税。

可苦思多年终究也找不到更好的法子。

也正因如此,每年只要一到秋收之后,他李善长便要战战兢兢一个多月,只等户部典查好各地账目后,方能松一口气。

然而今后,他李善长每逢秋收便再也不需战战兢兢了!

今年朱标新开一法,将京官下放至地方,负责运送税银、税粮。如此便彻底解决了空印报税随时能带出的大明震荡。

更为主要的是,这些下放到地方的京官也并非随意指派。

其中多以李景隆、邓镇、徐允恭这些自小跟在朱标屁股后头长大的勋贵二代为主。

其次便是朱标亲自选拔的,毫无朝堂根基的新科士子。

这些人有些相同的特性,一来对朱标忠心耿耿,二来在朝堂上也没有明确立场。

如此一来,不仅能防止地方官员借收缴税款、税粮时,苛待百姓,中饱私囊。

更是能确保地方税银、税粮完好无误,送至京城,入户部归账。